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探讨
作者:张宜祥  来源:中学课程资源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过程与方法  解决问题  初中  探究性学习  历史课堂教学  最近发展区  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 
描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将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历史教学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用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课程标准》在阐释“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对历史学习这样界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后活动中,“注重探究性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就是要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
新课标理念下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方法初探
作者:陈德利  来源: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言文  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描述: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新的教育形势,如何加强文言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和提升中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本文从"创造情境法"、"诵读法""多媒体法"等几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小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作者:沈娟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导入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描述: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四种课堂教学导入技巧,论证了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叶荣柱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  有效性  课堂教学 
描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重点从四个层面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对策进行浅探,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献计献策。
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作者:夏守军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衔接  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 
描述: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初中教学中把握教学要点,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初中生数学学习五“法”
作者:马骏  来源:数学学习与研究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描述:培养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记、思”.读教材、读书刊;听老师上课、听同学发言;讲体会、讲思路、讲解题步骤;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错题;在课堂上实践反思、在解决问题中反思、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
浅谈对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些看法
作者:陈曦  来源:读与写(上,下旬)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高考复习是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在高考复习中提高复习效率,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及复习策略是十分重要的,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于第一次带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高三充满了挑战,但是也是积累教学经验,锻炼自己的最佳时期.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在复习中的一些做法.
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数学教学
作者:邓宝加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应用价值  学生生活  《数学新课程标准》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应用  引导学生  生活经验 
描述: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再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
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作者:马骏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态度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师  数学能力  合作学习小组  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题  中位线定理 
描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让教学活动适应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能够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非常适合在初中数学
关注生成,让初中数学课堂别样精彩
作者:朱蜂蜜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生成 
描述:数学课堂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并捕捉课堂生成。文章从把握学情,生成因时而化;捕捉细节,演绎课堂精彩;顺应出格,乘势顺水推舟;有效生成,体验生态课堂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通过关注课堂生成打造精彩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