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91)
报纸(18)
图书(6)
新闻(4)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山水风物 (268)
(15)
(12)
(10)
人物名家 (8)
(6)
明光记忆 (1)
(1)
按年份分组
2016(69)
2015(35)
2014(30)
2013(30)
2012(31)
2011(42)
2010(26)
2008(18)
2006(5)
2005(4)
按来源分组
考试周刊(15)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11)
吉林教育(10)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5)
新课程学习(下旬)(3)
语文天地(2)
中国校外教育(1)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1)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1)
快乐阅读(1)
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作者:邬国胜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学实践  教师  学习兴趣  中学生  初中物理  激发  学习成绩 
描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学好初中物理这门学科,教师首先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者:柏长青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  培养  小学  教学活动  创新 
描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动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求知的欲望。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作者:张万山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兴趣  引导  培养能力 
描述:的思想观念。要想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必须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改变教学模式。要想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论述。本文重点分析了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化兴趣为动力,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者:宋金芝  来源:学周刊A版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新教材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因此,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汤长江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策略  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 
描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现象,形成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活动课初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薛霁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新课标  数学活动课 
描述:初中活动课按照新课程标准,以教育原则作为实现教育本体异质同构的基础要件,通过激发需求、审视自我、增强趣味、合作交流全方位建立一个充满个性与生机的教学体系。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张庆刚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语文教学  创新人才  创新品质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  创新型学生 
描述: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新型学生的责任。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浅谈高三地理复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程世洋  来源:新校园(下旬刊)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一 在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地理高考复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提高,是值得广大地理教师重视的.
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作者:夏守军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衔接  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 
描述: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初中教学中把握教学要点,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初一学生数学学法指导初探
作者:解立祥  来源:安徽教育论坛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习效果  实际教学  数学教学  教学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  新课程改革  初一学生 
描述: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教的研究。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对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很少去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法,而且很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