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1)
报纸(38)
图书(8)
学位论文(2)
会议论文(2)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山水风物 (80)
(24)
人物名家 (23)
(10)
(9)
(5)
明光记忆 (1)
按年份分组
2016(59)
2015(10)
2014(12)
2009(3)
2007(2)
2006(4)
2002(4)
2001(3)
1998(3)
1989(3)
按来源分组
-1(49)
滁州日报(8)
乡镇经济(4)
当代农村财经(2)
农村财政与财务(1)
北京:农业出版社(1)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数字商业时代(1)
民间故事选刊(下)(1)
江淮法治(1)
对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作者:沈士辈  来源:当代农村财经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安徽省明光市  农业补贴政策  个人见解  粮食安全  良种补贴  稳定增长机制  农机具购置补贴  现行财政  江淮分水岭 
描述: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三农”工作的加强,现行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安徽省明光市的实际,提出个人见解。一、现行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防治水稻害虫的农业措施
作者:刘成江 刘廷府  来源:农技服务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稻害虫  农业措施  防治 
描述:介绍了几种防治水稻害虫的农业措施。
东向战略农业谈——以滁州为例
作者:李敬 石继权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杂志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滁州  东向发展战略  结构调整 
描述:通过对沿海苏浙沪等长三角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达小康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浅析,提出滁州东向发展战略上结构调整承东接西、农产品销售东进四出。
农业部公布19起假劣农资案件
作者:张倩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张倩记者从农业部网站了解到,2015年各地农业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据统计,全国各地农业部门全年移送公安机关假劣农资案件79起,行政处罚5799件,吊销许可证144家,暂停财政补助资质15家。为震慑不法分子,农业部日前对外公布了19起假劣农资
朱元璋与李白成农业政策之比较
作者:张杰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朱元璋与李白成农业政策之比较
朱元璋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作者:陈梧桐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8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政府  元朝  元末农民战争  三十年  明朝  朱元璋  江南地区  地主阶级  农业生产  休养生息 
描述:明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处于极度衰败的境地。元朝统治者八九十年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特别是蒙汉地主阶级对元末农民战争的血腥镇压,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朱元璋登上明朝帝位后,面对的是一派田畴荒芜、民不聊生的景象。不仅北方的山东、河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道路皆榛塞”,“积骸成丘”,就是往昔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许多地方也是“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但是,过了二三十年,这种百孔
朱元璋与李自成农业政策之比较
作者:张杰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政权兴亡  农业政策 
描述:朱元璋和李自成两大农民领袖的不同政治命运与其实行的农业政策密切相关。朱元璋渡江之后推行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的农业政策,不仅赢得了人民支持,而且为灭元建明奠定了物质基础。李自成在建立襄阳政权
朱元璋与李自成农业政策之比较
作者:张杰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政权兴亡  农业政策 
描述:朱元璋和李自成两大农民领袖的不同政治命运与其实行的农业政策密切相关。朱元璋渡江之后推行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的农业政策,不仅赢得了人民支持,而且为灭元建明奠定了物质基础。李自成在建立襄阳政权
试述朱元璋农业经济政策与管理
作者:白振亚 金邦清 王建中  来源: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在位31年。在这31年中,他通过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洪武之治”。“洪武之治”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便是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在执政后重视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了的农业经济。本文试就朱元璋的农业经济政策与管理,作一概述。
“依托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作者:马祥梅  来源: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实训基地  中职教育 
描述:我校采取“引企入校”、“入厂办学”等方式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生产现场模拟训练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大量的社会培训,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