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8)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48)
按年份分组
2015(2)
2014(1)
2013(2)
2012(2)
2011(2)
2010(1)
2009(3)
2007(3)
2006(1)
1996(1)
按来源分组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
散文百家(1)
群文天地(1)
科技信息(1)
人才资源开发(1)
连环画报(1)
海峡通讯(1)
芳草(经典阅读)(1)
领导文萃(1)
黑龙江史志(1)
朱元璋政权中的儒生
作者:朱正伦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军政权  朱元璋  长江中下游  地主阶级  儒生  李善长  红巾军  刘基  陈友谅  十三年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前后共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这十六年中,他由九夫长、小军官、副元帅、吴国公、吴王,最后成为开国的皇帝,大小数百战,先后消灭了长江中下游的劲敌陈友谅、张士诚,平定江南;然后命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中原,最终统一中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朱元璋政权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选拔、使用了大量儒生。这些儒生帮助朱元璋不断巩固、完善这个政权,使这个政权在复杂的环境中逐渐强大起来,消灭群雄,统一天下。
试论朱元璋效法刘邦
作者:朱崇业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藩王  封建社会  朱元璋  刘邦  起义领袖  农民起义  李善长  红巾军  建国前后  功臣 
描述:在我国封建社会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统一王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他们在建国前后所推行的政策,措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识的仿效?如果朱元璋确系有意效法刘邦,那么他为什么要效法?这种效法有何利弊?本文拟作一探索。一和历史上一切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朱元璋参加起义的动机是为了求生存,他是被迫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的,并不像一些封建文人在朱称帝后吹捧的那样,似乎他自幼
论洪秀全与朱元璋
作者:李富轩 羊非  来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战略方针  朱元璋  知识分子问题  农民起义  李善长  太平军  天京事变  少数民族  洪秀全  拜上帝会 
描述:论洪秀全与朱元璋李富轩,羊非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后来辛亥革命前夜的二千多年里,天下分合,政权更迭。一个个王朝粉墨登场,他们多数是兴建在大的农民起义过后,历次农民起义也差不多成了一个个王朝更迭的序幕。其中元朝统治时期的红巾起义和清朝统治时期的太平天国运...
朱元璋的人才观
作者:刘元  来源:企业活力 年份:199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爱才  朱元璋  李善长  重要性  创业过程  原因  人才观  成就  农民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就帝王之业,尊贤爱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农民军不同,他对于有知
一个营销团队的“朱元璋综合症”
作者:李庚昌  来源:品牌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板  朱元璋  现代企业  胡惟庸  李善长  三分天下  人才  总监  综合症  工作思路 
描述:朱元璋综合症朱元璋出身低微,白手起家,历尽艰险,终成大业。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多文臣武将,尤其是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左膀右臂。其中刘伯温擅长出谋划策,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是个
论朱元璋用人
作者:王西昆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胡惟庸  李善长  中书省  少数民族  武装夺取政权  明王朝  十三年  功臣  求贤 
描述: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淮西游丐朱元璋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原因固然很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在长期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朱元璋求贤如渴,礼贤下士,延揽群英,知人善任,遂成一代帝业;在称帝后,他又通过各种渠道选拔录用各类人才,从而巩固了明王朝新政权。但是,朱元璋在晚年,使用严刑峻法,滥杀无辜,摧残了大批有用之才,其中包括许多开国功臣。朱元璋在用人方面,既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存在不少严重
论朱元璋道路
作者:林之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福通  元末农民战争  封建社会  朱元璋  农民起义军  地主阶级  李善长  封建化  封建皇帝  陈友谅 
描述: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回顾朱元璋走过的道路,对探索农民战争的发展规律具有难得的典型意义。一、一个具有一定觉悟的农民封建社会里的农民,不可能把地主作为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反对。但他们从切身利益出发,可能仇恨个别的地主,反抗自身遭受的封建剥削。这种自发的仇恨情绪与反抗精神,就是封建社会里的农民可能具有的觉悟。在封建社会里,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有这种觉悟,如有的农民宁愿饿死,也不反抗,有的甘心作地主的奴才,甚至成为他们的帮凶。朱元璋不是这样的人,他对
朱元璋与致仕官员
作者:周桂林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真  致仕  朱元璋  洪武朝  李善长  刘基  年令  武职  官员致仕  武官 
描述:明洪武朝致仕官员系指因老疾等而不堪任事或因故等而不愿继续任事的退职官员。不含事故官员,即官员因事故受极刑(处死)、病死、纪录(因职务事故受处分)、行止(道德败坏)而退职、离职或除籍者。一般而言,官员到年令听其致仕;致仕时,为臣者有乞、请,为君者有允、从;致仕后,极少数官员赐第京师,大多数官员离职还乡。
朱元璋成功的主观原因
作者:邱少平  来源:益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实录》  方国珍  濠州  朱元璋  主观原因  李善长  徐寿辉  小明王  郭子兴  陈友谅 
描述:由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起初只不过是农民军首领郭子兴手下的一名普通士兵,然而在激烈的兼并争夺中,力挫群雄、推翻元朝,成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其成功的主观因素究竟何在?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志向远大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稍长……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1344年,家乡发生瘟疫,父亲、大哥和母亲相继去世。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
话说朱元璋滥杀功臣
作者:李立泉  来源:贵州文史天地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以猛治国  封建社会  朱元璋  胡惟庸  李善长  中书省  傅友德  文字狱  屠戮功臣  蓝玉 
描述:一朱元津晚年屠杀功臣,以胡蓝党案为契机,先后历时十余年,杀人众多,空前惨烈,给明朝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朝蓝党案中的朗,即胡惟庸,此人系安徽定远人,距朱元璋老家濠州(今凤阳)不远,算得上是朱元津的老乡。1352年他与朱元璋同一年参加起义军,开初任元帅府参奏,后转任地方官吏。洪武三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史载胡推庸以“曲谨”事上,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与重视,洪武六年晋升为左丞相,很受宠信。胡惟庸被杀的原因,《明史》上说他“独相数年,生杀黜陟,或不径而行,内外诸臣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则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