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773)
报纸(2243)
图书(375)
会议论文(113)
学位论文(31)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5528)
(8)
画说明光 (1)
明光名人录 (1)
按年份分组
2016(306)
2012(395)
2011(433)
2010(537)
2009(362)
2007(282)
2002(62)
2000(70)
1998(44)
1997(50)
按来源分组
-1(1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3)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0)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5)
中华魂(4)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
沈阳:辽海出版社(2)
书与人(2)
郑和研究(1)
关于朱元璋政权性质的转化问题
作者:施一揆 邱树森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年份:1964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关于朱元璋政权性质的转化问题
朱元璋杀戮元勋宿将原因之我见
作者:张增江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8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武  杀戮  元勋  国家机构  朱元璋  胡惟庸  行中书省  原因  十三年  功臣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杀戮元勋宿将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厉害的一个。从洪武八年到洪武廿八年,前后仅廿年时间,那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讨、定边安民的元勋宿将几乎被杀戮殆尽。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
朱元璋与大宋龙凤政权的关系
作者:陈权清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福通  地方政权  元末农民战争  朱元璋  隶属关系  农民起义  龙凤  红巾军  小明王  陈友谅 
描述:朱元璋由农民革命领袖转化为封建帝王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完全否认他与大宋龙凤政权长达十余年的隶属关系。官方文书中有关的龙凤史料被销毁一光,他当年在镇江打败张士诚军队的纪功碑,因有龙凤年号,也被捶毁灭迹。他死后所编的《明太祖实录》更是“讳言龙凤事”,相反却按照帝王形象把朱元璋乔装打扮。正如吴晗
试述朱元璋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
作者:徐晓庄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实录》  《明史》  少数民族地区  文化教育  朱元璋  西南少数民族  西南民族地区  土司制度  西南地区  文化差异 
描述:朱元璋在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略论朱元璋的安养生息经济政策
作者:吴晓晴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朱元璋  自耕农经济  述评  进步意义  田产  经济政策  封建王朝  社会经济  生息 
描述:明朝初期,朱元璋采取的以安养生息为方针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现就安养生息经济政策的产生、实施、作用以及局限性,略作述评。
朱元璋私访:新编历史故事剧
作者:郎鸿叶  来源:剧作家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京剧  中国  当代  剧本 
描述:朱元璋私访:新编历史故事剧
朱元璋的集权与明中后期的政治腐败
作者:曾唯一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集权政治  朱元璋  明中后期  廷杖  相权  中书省  明代中后期  强化皇权  政治腐败  丞相制 
描述:朱元璋集权政治在明代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有的侧重肯定,有的偏重否定。肯定之处,多趋一致,而否定之点,则各说不一。但是,无论肯定与否定,都有比较一致的倾向,即十分注视
朱元璋和朱由检的用人看明朝的兴亡
作者:王瑞平  来源: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由检  用人制度  明朝  朱元璋 
描述: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明朝,原因固然很多,但他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量材授官是其重要原因.明朝只所以在朱由检时期灭亡,主要是由于他用人不以德才为据,启用多庸鄙小人,且疑虑多变,溢杀滥罚,从而使明朝灭亡.
旷代刽子手朱元璋父子(前记)
作者:丁易  来源:理论与现实 年份:1946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旷代刽子手朱元璋父子(前记)
试论朱元璋的法治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朱崇业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法治思想  洪武  明律  宽大处理  三十年  朱元璋  重刑  犯法  实践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法治,这表现在初期重视《明律》的制订以及他和官员的谈话中。其法治思想中确有不少积极因素,诸如量刑适当、用刑慎重,宽严适中等。文章进一步指出,朱元璋后期未能较好贯彻其法治思想,主张重刑,出现了滥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错误地估计了明初的政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