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4)
报纸(25)
图书(12)
新闻(5)
会议论文(3)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69)
山水风物 (17)
(12)
(5)
(4)
(4)
按年份分组
2016(30)
2014(3)
2011(9)
2010(3)
2009(5)
2007(9)
2006(8)
2004(3)
1996(2)
1991(1)
按来源分组
-1(22)
中华遗产(2)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
人民论坛(1)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1)
江淮时报(1)
清远日报(1)
书摘(1)
领导科学(1)
滁州学院学报(1)
朱元璋为反贪发明大写汉字数字
作者:范哲  来源:意林文汇(上半月)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朱元璋为反贪发明大写汉字数字
朱元璋为反贪发明大写汉字数字
作者:武铭  来源:中年读者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朱元璋为反贪发明大写汉字数字
朱元璋为反贪发明大写汉字数字
作者:暂无 来源:报刊荟萃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记数  明朝  朱元璋  自己创造  大写汉字  发明  记账  简单  数字  符号 
描述:明朝以前人们记账都是使用"一二三"等汉字和自己创造的一些简单符号,这种记数的方法简单实用,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简
屯堡:发现汉族古典生活——屯堡 朱元璋六百年前撒落的棋子
作者:燕达 高嵩 周一渤 高冰 摄影  来源:中华遗产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朱元璋  汉民族  文化因子  历史记忆  棋子  汉族  古典 
描述:明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汉族封建王朝。大明帝国遗留下来的不仅仅是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还有汉民族的“活化石”——贵州屯堡。综观全球,没有哪个民族像汉族一样以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宝藏,影响和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程。那么,真正携带本色文化因子的汉民族究竟在哪里?作为汉民族“标本”的“屯堡人”,从明朝开始顽强地穿越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为我们保留下最本真的历史记忆。[编者按]
刘邦唯友,朱元璋唯亲――与明的两种格局
作者:暂无 来源:作家文摘报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重友情、薄亲情成就了刘邦的伟业刘邦是小混混出身,父亲是自耕农,不太有钱。兄弟四个,他老幺。老幺从小没管好,到了青年,轮流到哥哥家吃饭,有次嫂嫂听见他来,甚至拿着锅铲把锅敲得哐哐响,表示饭吃光了。父母骂他不成材,不如老二能种田、治家产。因此,刘邦长大后,在乎的是朋友,不是亲戚;他重视友谊,重视打天下的
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刍议
作者:刘宝军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数学史素养  数学史知识  中学数学教师 
描述:中学数学新课程中注重数学的渗透,这需要中学数学教师应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但据了解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却是非常缺乏的。所以,中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数学知识对自身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做到认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并自觉用于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数学知识严重缺乏的现状。
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 四大草根皇帝奋斗
作者:禾君  来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223  朱元璋  赵匡胤  1398  976  前195  传记  刘备(161  前256  汉高祖  927  1328 
描述:本书分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竖子成名、汉王拜将、楚汉相争、草根皇帝、兔死狗烹等。
朱元璋义子沐英家族两百年兴衰考述
作者:杨慧中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兴衰史  沐英家族  黔国公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义子沐英家族世封黔国公,以总兵官镇守云南,凡十三世。明初,沐英家族锐意进取,在云南建立起完善的军政体系,采取措施稳定社会秩序,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文化发展,对云南开发作出重要贡献。随着沐氏后裔逐渐腐化,贪求害民之事频发,在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清军打击下,显赫家族最终灭亡。透过翔实史料,深入探析历史细微处,揭示沐氏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深刻呈现明朝镇守皇族、地方政权、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
深度解密朱元璋:白手起家的创业:朱元璋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张成付 叶会昌  来源:当代人:下半月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全国统一  解密  机遇和挑战  朱元璋  农民起义军  创业史  明王朝  封建政权 
描述: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