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为何鼓励百姓“越级上访”
-
作者:廖保平
来源:阅读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府机构 穷民 司录 肺石 民意表达 登闻鼓 礼房 越级上访 巧立名色 门者
-
描述:“上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意表达方式。古史记载,尧舜时,朝前树立旌幡,民众对政务有所建言,都可来旌下陈述;各交通要道都竖立“谤木”,让大家在上面书写情况,反映对施政者的批评。到了西周,谤木古制依旧,又添了路鼓与肺石。有冤无门者击鼓申诉,可将冤情直达于上;另在朝门外挂一块形状如肺的石头,凡“穷民”“孤独老幼”等弱势者有申诉,可以到肺石下投诉。
-
朱元璋的“尊孔崇儒”与儒士的出处进退
-
作者:姜海军
来源:南都学坛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末明初 儒士大夫儒学史 政治思想史
-
描述:明朝建立前后,朱元璋采取“尊孔崇儒”的战略,进而吸引了大量儒士参政,从而在众多义军中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朱明政权建立之初,继续推行之前的“尊孔崇儒”政策,优待儒士大夫,使得他们在明朝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上
-
朱元璋为什么要删《孟子》一书?
-
作者:张宏杰
来源:意林文汇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原典 中原汉人 蒙古人 临御 四夷 天命观 便殿 钱唐 告天文 不知道
-
描述:“罢孟”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当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
-
最会给朱元璋“拍马屁"的人
-
作者:老钱
来源:乡音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神农 御医 朱元璋 明朝初年
-
描述:明朝初年的淮扬名医陈君佐为人机智,滑稽诙谐,因是御医,经常出入宫中,深得朱元璋喜欢。有一天,朱元璋问他,我可以比前代哪一位君主啊!陈君佐说:“陛下可比神农。”朱元璋说:“为何?”陈君佐笑答:“陛下如果不像神农,如何尝得百草。”
-
朱元璋为何鼓励百姓“越级上访”
-
作者:廖保平
来源:阅读(决策智库版)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
描述:朱元璋为何鼓励百姓“越级上访”
-
大明国号与朱元璋信仰关系研究
-
作者:韩传强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明国号 朱元璋 明教 朱元璋信仰
-
描述:学界曾以朱元璋参与过明教,并以"明王出世"而认为大明国号也由来于此。实际上,通过对朱元璋信仰体系的考察检视,可以发现,朱元璋一生对佛教、道教、明教、儒学等宗派或学派都有涉猎,其信仰体系缺乏连续性。基于此,大明国号的由来不是源于明教,而与佛教密宗关系更为密切。
-
朱元璋重典治吏对当今反腐的启示
-
作者:梁晶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腐败 重典治吏
-
描述: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重典治吏”思想是明朝初期的朱元璋提出来的。其使用重刑治理腐败的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终却并没有根治腐败问题,反而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和反弹。该种思想方法对当今治理腐败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
朱元璋怕宦官专政,为何明朝却成为太监帝国
-
作者:长青
来源:决策探索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时勉 建文帝 邝野 朱厚照 唐时期 朱祁镇 柏杨 汪直 东汉后期 明王朝
-
描述: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历朝历代,能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2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9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明代的宦官虽然不如东汉末年和晚唐时期的宦官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能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
茶文化专家揭秘:朱元璋女婿走私茶叶被赐死
-
作者:赵争耀
来源:西部大开发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武年间 茶道文化 中国文化 唐代长安 赐死 茶圣陆羽 茶事活动 陕西历史博物馆 茶业发展 欧阳伦
-
描述: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和饮用茶的国家。唐代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往来运输的,不仅仅是丝绸,还有最重要的陶瓷和茶叶。陕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茶道文化的中心。近日,记者专访了茶文化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梁子,揭秘了陕西茶文化传承中鲜为人知的轶
-
明朝“大部制”改革: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
-
作者:王凡 唐蕾
来源:决策探索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公九卿 二柄 门下省 使职差遣 南书房 票拟 位高权重 中书门下 在世人面前 十三年
-
描述:从传说中先秦时代按照图腾命名的龙官、乌官,到秦汉时期强调人治的“三公九卿”的出现,一时间丞相位高权重,连皇帝都得去丞相府议政;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的设立,让“部”第一次以清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这6个部究竟掌管了国家的哪些方面,和我们今天常说的“外交部”“国防部”是一个概念吗?再到宋朝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建立,看似掌管着文武二柄,实则已经被皇帝牢牢把控着:明朝洪武十三年后,更是连丞相都不再设,由出身秘书的“内阁”成员充当皇帝心腹;清朝时的“南书房”“军机处”看似重要,其实都是大臣在“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