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51)
图书(9)
报纸(8)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1)
新闻(1)
按栏目分组
山水风物 (254)
人物名家 (10)
(5)
(2)
(1)
按年份分组
2016(25)
2015(26)
2014(9)
2013(19)
2011(29)
2006(10)
2002(3)
1998(3)
1997(4)
1994(4)
按来源分组
-1(10)
中国糖料(7)
中国农技推广(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
中学数学月刊(1)
教育与职业(1)
中外企业家(1)
长江蔬菜(1)
林业实用技术(1)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
甜叶菊栽培要点
作者:赵玲  来源:农村科技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甜叶菊  沙壤土  选地  有机质含量  栽培要点  块处理  有机肥  土壤 
描述:一、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或沙壤土。前茬以棉花、小麦为宜。二、地块处理利用秋冬翻667米2施有机肥60千克、二铵10千克,移栽前将土地整成待播状态。
甜叶菊高产栽培
作者:黄玉柱 徐奎 盛喜德 赵林红 吴雪峰  来源:特种经济动植物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甜菊  草本植物  甜叶菊  肥胖症  甜度  高血压  天然甜味剂  叶片  糖尿病  心脏病 
描述:甜叶菊又名甜菊、甜草等,是一种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叶片中含有菊糖甙,其甜度为蔗糖的150~300倍,是一种极好的天然甜味剂,具有高甜度、低热量、无毒、无副作用等特性;能治疗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对肥胖症、心脏病、小儿龋齿等也有疗效,并有促进新陈代谢、强健身体的作用。
甜叶菊栽培技术
作者:暂无 来源:吉林农业·C版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甜叶菊  栽培技术 
描述:甜叶菊的栽培技术加工企业及用途,从育苗、苗田管理、移栽大田管理收获。
甜叶菊栽培与管理
作者:丁慧军 王立所 吕伯林 周志锋 赵小红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甜叶菊  特征特性  栽培管理 
描述:甜叶菊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东台县2008年甜叶菊平均单产3.6t/hm2,收入5.1万元/hm2。介绍了甜叶菊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甜叶菊栽培管理技术。
甜叶菊栽培技术
作者:白志敏  来源:河北农业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甜叶菊  根系生长发育  技术  春栽  药用作物  栽培方式  育苗移栽  平均气温 
描述:甜叶菊为一种新兴糖料和药用作物,栽培方式以育苗移栽最为常见。一般春栽在当地平均气温稳定在12-15℃时开始移栽,夏栽宜早不宜晚,移栽前50-70天育苗移栽,理想苗为真叶5-7对,苗高10-15厘米,根系生长发育良好的幼苗。一、整地施肥甜叶菊为一种训化栽培不久的作物,对肥
甜叶菊的栽培技术
作者:王客友  来源:农村百事通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整地  腐殖质  甜叶菊  过磷酸钙  平方米  栽培技术  土壤pH值  翻耕  选地  连作 
描述:一、选地、整地甜叶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含腐殖质较多的土壤为好。甜叶菊不适合连作,土壤pH值小于5.5或大于7.9的土壤也不适合种植。栽培甜叶菊的地块要进行秋耕,翻耕的深浅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以深耕20厘米为好,翻耕时第667平方米(1亩)用过磷酸钙50公斤作基肥。
甜叶菊的栽培
作者:暂无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种植与养殖)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甜叶菊的栽培
甜叶菊的栽培
作者:川谷丰彦 金启娥  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年份:197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甜叶菊糖  巴拉圭  副作用  分株繁殖  自然生长  配糖体  栽培者  原产地  多年生草本植物  蔗糖 
描述:现在的甜料,有以蔗糖为主的天然糖类和人造糖精。最近,甜精(甘素)、糖精等人造甜料因有副作用而分别于1968年和1969年相继禁止使用。随着过多摄取蔗糖而引起糖害问题(过于肥胖、成人病)和甜味食品的多样化,正在发展新的甜料物质,甜叶菊糖甙就是其中的一种。甜叶菊糖是从甜叶菊的叶子里提炼出
试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
作者:范元元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模式  起源  翻转课堂  优势  应用 
描述:翻转课堂颠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授、及知识内化以及传统课堂时间做了重新的调整,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现代信息社会之下,翻转课堂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此背景之下,本论文在翻转课堂的概念
土地财政模式面临重要拐点分析
作者:周璐  来源:科技资讯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本途径  危害  新措施  土地财政 
描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为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发展到现在,土地财政依赖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土地财政转型面临重要拐点。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多位专家的理论进行总结,并对土地模式的基本途径以及造成的危害进行阐述,对土地财政模式新的工作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部门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