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7)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02(1)
1994(1)
1984(1)
1981(1)
1980(1)
按来源分组
党史信息报(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历史教学(1)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学术月刊(1)
领导科学(1)
意林(1)
相关关键词(TOPN)
朱元璋“等”来江山
作者:王自亮  来源:意林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割据势力  筑墙  陈友谅  大明王朝  天下大势  广积粮 
描述:元末陈友谅、张士诚每攻下一个巴掌大地方,就宣布定为国都,并自立为帝,结果四方群起而攻之。朱元璋则牢遵高人所授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沉下心,耐住性,默默积蓄力量,徐图发展,待消灭陈、张等割据势力,天下大势已定,方在应天称帝。后来挥师北上,一统江山,创立大明王朝。走得快未必走得远,只有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朱元璋“等”来江山
作者:王自亮  来源:领导科学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割据势力  元末  称帝  朱元璋  “等”  国都  明王朝  张士诚 
描述:元末陈友谅、张士诚每攻下一个巴掌大地方,就宣布定为国都,并自立为帝,结果四方群起而攻之。朱元璋则牢遵高人所授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沉下心,耐住性,默默积蓄力量,徐图发展,待消灭陈、张等割据势力后,天下大势已定,方在应天称帝。后来挥师北上,一统江山,创立大明王朝。
论朱元璋与元朝的关系
作者:陈高华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福通  割据势力  元末农民战争  统治  明朝  朱元璋  农民起义军  地主阶级  元朝政府  态度 
描述: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是个很活跃的人物,又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朱元璋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题目。朱元璋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的活动是多方面的,要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必须全面占有资料,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以元末农民战争中的朱元璋的评价而言,我们应该就他们与元朝、地主阶级、其他各支起义军、各地封建割据势力等各方面的关系,按时间的先后和地区的不同分别进行考察,才能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结论。然而,迄今为止,这样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准备讨论朱元璋
朱元璋大一统的最后一战
作者:赵天昌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政府  割据势力  朱元璋  元顺帝  北元  军事实力  冯胜  蓝玉  辽东  余势 
描述: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年对原元朝纳哈出的征降,是他完成大一统的最后一战,其意义是加速了北元的灭亡,奠定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使全国得到了统一,消灭了北无赖以复辟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北方边防。
试论朱元璋经营根据地的方针
作者:邱敏 管玉春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198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福通  割据势力  元末农民战争  朱元璋  起义军  农民群众  红巾军  经营  农业生产  陈友谅 
描述: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点燃了元末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在那群雄?起的局面中,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投身于红巾军的革命行列,以一个普遍的农民战士成长为起义领袖,最后实现削平群雄,灭元统一的大业,他确实是一位很值得人们称道的人物.首先朱元璋起义军取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革命事业本身的正义性——他的队伍长期集结于刘福通、韩林儿所代表的"宋"政权旗帜下,坚持将斗争的矛头对准蒙汉封建统治者和各地的割据势力,因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其次,朱元璋执行
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的经过和原因
作者:陈梧桐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福通  割据势力  常遇春  军事实力  徐寿辉  陈友定  小明王  陈友谅  元末农民起义  胡大海 
描述: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之间的战争,是关系到三方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经过长期激烈的战斗,朱元璋取得彻底胜利,尽有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从而为他削平其他割据势力铺平了道路,也为他北上灭元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对战争的过程和朱元璋获胜的原因作些探讨和论述.
朱元璋不愧为一代英豪
作者:盛巽昌  来源:党史信息报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明太祖  割据势力  随行人员  朱元璋  农民起义  毛泽东  北京古城  英豪  放牛娃  近三百年 
描述: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后来被追谥为太祖,通称明太祖。毛泽东是非常肯定朱元璋的历史地位的。1939年,由他修订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确定元朝的朱元璋所领导的起义,是农民的反抗运动,是农民的革命战争。1948年冬初,毛泽东读吴晗《朱元璋传》时执持有悖于作者原著所见:吴晗不应当那样书生气十足地认识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