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7)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17)
山水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1(1)
2010(1)
2009(2)
2008(3)
2007(2)
2006(1)
2003(1)
1993(2)
1988(1)
按来源分组
领导文萃(2)
法制博览(1)
政工导刊(1)
文史知识(1)
经济管理文摘(1)
报刊荟萃(1)
民间文学(故事)(1)
跨世纪(1)
跨世纪(学术版)(1)
才智(1)
刘邦与朱元璋:两个荒淫皇帝的不同名分
作者:倪方六  来源:法制博览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明朝  朱元璋  刘邦  中国历史  皇帝  汉高祖  “公” 
描述: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地位显赫的开国布衣皇帝:一是汉高祖刘邦,再是明太祖朱元璋,刘、朱二人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汉朝与明朝都成为中国的“大朝”、“盛朝”。朱元璋也为此自豪,称“惟公与我起布衣而有天下”,其中的“公”,即指汉高祖刘邦
也谈朱元璋当皇帝
作者:邬国勋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社会  朱元璋  刘邦  封建统治者  秦始皇  地主阶级  农民起义  封建制度  封建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描述: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到鸦片战争爆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列入了帝王世系表的封建皇帝有269人。其中只有刘邦、朱元璋两人是通过组织农民起义,从旧有封建统治者手中夺得政权而当上皇帝
试论朱元璋效法刘邦
作者:朱崇业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藩王  封建社会  朱元璋  刘邦  起义领袖  农民起义  李善长  红巾军  建国前后  功臣 
描述:在我国封建社会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统一王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他们在建国前后所推行的政策,措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识的仿效?如果朱元璋确系有意效法刘邦
刘邦、朱元璋的两首诗
作者:赵映林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七言律诗  五言律诗  封建社会  朱元璋  刘邦  五言绝句  大风  知识分子  汉高祖 
描述:我国历史上,不少帝王都喜欢舞文弄墨,做诗填词,或低首吟唱,或引吭高歌。在集部中信手翻翻,稍作浏览,就会发现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留下了相当多的帝王诗词。如收在《明太祖集》中的,有朱元璋做的古诗13首、歌行4首、五言律诗3首、五言排律1首、七言律诗46首、五言绝句1首、七
朱元璋与刘基——兼谈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
作者:毕英春 胡一华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8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安  诚意伯  朱元璋  刘邦  胡惟庸  李善长  太祖  刘基  小明王  知识分子政策 
描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智囊团,给他制定了以刘邦为榜样,取金陵为根据地的正确战略方针。汉高祖刘邦是以善用人而著称于史的。诚如朱元璋所称道:“汉高自谓不如三杰,而能用之,乃所以为高帝也”(1)。刘邦所以取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象张良、萧
朱元璋的偶像崇拜与政策走向
作者:谢贵安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偶像崇拜  汉书  洪武  朱元璋  刘邦  湖广行省  唐太宗  李善长  汉高祖  功臣 
描述:一从朱元璋偏爱《汉书》看他对刘邦的崇拜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读史论史。他所读的主要是正史,如《史记》、《汉书》、《晋书》、《唐书》、《宋史》、《元史》、《春秋》、《通鉴》、《唐太宗帝范》等。他读得最多的是
刘邦与朱元璋治国方策误区比较
作者:江心力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封建国家  汉书  方策  社会经济结构  朱元璋  刘邦  《史记·平准书》  误区  《史记·货殖列传》  重本抑末 
描述:刘邦与朱元璋治国方策误区比较江心力朱元璋和刘邦同属于布衣天子这一类型①。两人的成功为许多前辈学者称述,然而对于二者治国方略与具体政策的误区及其比较却少人问津。轻田租重商税与重本抑末——经济方策误区经济方策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治国方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
朱元璋的那些“文”事儿
作者:李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明太祖  统治者  朱元璋  刘邦  赵翼  君临天下  刘基  文字狱  宋濂  当行本色 
描述: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和刘邦一样,都是从社会最底层的“布衣”成为最高统治者“天子”的。因为出身相同,朱元璋起事后,在李善长等人的指点下,行事多模仿刘邦(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但两人有一点极不相同,刘邦不喜欢儒生,儒生去见他,他把人家帽子解下来撒尿,张口闭口就骂他们是“竖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