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773)
报纸(2244)
图书(368)
会议论文(113)
学位论文(31)
图片(4)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5528)
画说明光 (1)
明光名人录 (1)
(1)
山水风物 (1)
(1)
按年份分组
2016(299)
2013(472)
2010(537)
2008(395)
2005(114)
2001(65)
2000(70)
1998(44)
1989(46)
1986(33)
按来源分组
紫禁城(20)
社区(6)
民间故事选刊秘闻(5)
党政论坛(3)
中学历史教学(3)
做人与处世(3)
收藏(2)
连环画报(2)
北方文学(1)
现代作家(1)
朱元璋没有背叛农民革命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8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背叛  生产力  师范学院  朱元璋  文章  农民革命  农业生产  建立  元末农民起义  封建政权 
描述:《重庆师范学院学报》今年第一期发表的李殿元同志的文章指出:朱元璋没有背叛农民革命。文章说: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它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权;即使有志建立,也必然迅速瓦解。所以,农民起义,只要最后摧毁了旧
朱元璋对公平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实践
作者:赵世明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公平社会  实践 
描述:朱元璋“起草莱”,颠沛流离和戎马位偬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理解要比任何一位封建帝王深刻的(?)。因而在建立大明帝国后,采取了“恤下”和“抑上”的双管政策。用以营造一种公平的理想社会。
略论朱元璋治国方略的阙失与矛盾
作者:王晖  来源: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阙失  矛盾  治国方略 
描述: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中矛盾之处甚多 ,有君主中央集权与分封宗藩的矛盾 ,有用人方面的矛盾 ,有法律自身的矛盾。这些矛盾一为巩固集权统治 ,维护皇权之需 ;二为朱元璋“圣人与强盗兼而有之”人格的体现。
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和明朝宦官专权
作者:施洪道  来源:零陵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朝  朱元璋  宦官专权 
描述:宦官专权乱政是明朝政治的重要特征,本文拟从朱元璋实行的杀戮功臣、封藩、废丞相等政策与明朝宦官专权的关系进行论述。结论是: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对明朝宦官专权起了他未曾料到的渊源作用。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作者:陈梧桐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洪武之治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  统一多民族国家  休养生息 
描述:学术界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不同的评价 ,本文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 ,统一全国 ,加强中央集权 ,稳定政治局势 ,调整生产关系 ,恢复发展经济 ,弼成“洪武之治” ,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
朱元璋的皇帝梦--为刘基政名
作者:毕英春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农民起义  皇帝梦  郭子兴 
描述:朱元璋的皇帝梦,应从其为郭子兴部下而自拉队伍始,尔后这一愿望则愈渐强烈。这绝不是刘基等儒士作俑的结果。刘基仅只是协助朱元璋圆了皇帝梦。
《逆臣录》所见朱元璋的政治策略初探
作者:李海波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压政策  朱元璋  政治策略  天命思想  《逆臣录》 
描述:《逆臣录》所见朱元璋的政治策略初探
朱元璋与“兼听众论”用人观
作者:王立常  来源:前进论坛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民主推荐  客观公正  朱元璋  人事制度改革  杂交水稻之父  太祖实录  洪武十四年  袁隆平  用人观念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在用人问题上有不少好的见解,其中很值得重视的便是“兼听众论”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与吏部官员谈论任官问题时说:“任官当取方正之士,而邪佞者去之。”吏部大臣说:“人之邪正,实亦难辩
朱元璋钓鱼谈“负性情绪”
作者:梁栋  来源:中老年保健杂志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控制  负性情绪  心理疗法  调节 
描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爱钓鱼。一天,他命才子解缙和自己一块到御花园中的池塘边钓鱼。解缙一连钓了好几条,而朱元璋的鱼竿却纹丝不动。朱元璋顿时面带怒色。解缙心想:皇上是乘兴而来,如果一尾鱼也钓不到,万一他恼羞成怒,那可不得了
以“孝”促“悌”:朱元璋丧制改革述论
作者:刘晓东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分封  朱元璋  孝悌  丧制改革 
描述:洪武七年,成穆贵妃孙氏去世,因无子所引发的伦理危机,促发了朱元璋对传统丧制的更张与改革。他的这场改革大大超出了仅为解决贵妃丧葬之尴尬局面的范畴,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儒家的家庭与丧制理念。后世学者对此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