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朱元璋--兼评“让步政策论”
-
作者:郭厚安
来源:甘肃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至正 明初 朱元璋起义 皇觉寺 韩林儿 开国皇帝 郭子兴 黄册 明王朝 元末农民起义
-
描述: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佃农家庭。元至正四年(1344年),皖北大饥疫,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贫苦无告的朱元璋只好入皇觉寺为僧。不久又因乏食而作了遊方僧,遍历光、固、汝、颍诸州,凡三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迫于形势,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从此开始积蓄力量,剪灭群雄,并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登上了皇帝宝座。朱元璋不仅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中心人物,是维持统治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
论朱元璋治理南方各族的政策
-
作者:范植清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朝 洪武 多民族国家 明朝 朱元璋 治理 贵州 云南行省 广西 边疆民族地区
-
描述: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和治理,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他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施政策略,政策措施,都很值得后世研究和借鉴。本文就其治理南方各族问题,作些探讨。
-
论朱元璋治理南方各族的政策
-
作者:范植清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同化 朱元璋 治理 酋长 贵州 民族地区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 民族矛盾 云南 礼乐教化
-
描述:三朱元璋治理南方各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还要注重“文德以化远人”,“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使之“礼乐教化,同于中国(指中原。下同——笔者注)”。就是说要采取一些施“恩”予“惠”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以期达到民族同化,利于王朝中央治理的目的。这是朱元璋治理南方各族政策
-
论朱元璋对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
-
作者:陈梧桐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政治 军事打击 朱元璋 敌对势力 怀柔 蒙古 色目 华夏族 战争
-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完成全国的统一,巩固明朝的统治,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政策,力图运用军事征服即所谓“以威服之”与政治怀柔即所谓“以德怀之”相结合的手段,来解决蒙古问题。本文拟就朱元璋这一
-
朱元璋“特殊政策”的意外后果
-
作者:张宏杰
来源:科教新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张宏杰明朝开国不久,朱元璋曾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以老家凤阳为中都。后来因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未能实现,但如何复兴凤阳这块“龙兴之乡”,朱元璋没少费脑筋。经过深思熟虑,他为凤阳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第一条是大移民。为了迅速改变家乡面貌,朱元璋组织了好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凤阳,作为复兴经济
-
朱元璋“特殊政策”毁家乡
-
作者:暂无
来源:老年生活报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明朝开国不久,朱元璋曾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以老家凤阳为中都。后来因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未能实现。但朱元璋为凤阳提供了一系列“特殊政策”。第一条是大移民。为了迅速改变家乡面貌,朱元璋组织了好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凤阳,以几十万移民作为复兴经济的劳动力。第二项政策是减免赋役。朱元璋建国之初,宣布
-
朱元璋对凤阳“特殊政策”
-
作者:张宏杰
来源:作家文摘报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古称钟离,是淮河流域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朱元璋的发迹使凤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国不久,朱元璋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以老家凤阳为中都。理由是南京“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凤阳则离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
-
对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
作者:沈士辈
来源:当代农村财经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安徽省明光市 农业补贴政策 个人见解 粮食安全 良种补贴 稳定增长机制 农机具购置补贴 现行财政 江淮分水岭
-
描述: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三农”工作的加强,现行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安徽省明光市的实际,提出个人见解。一、现行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
朱元璋的佛教思想及政策析论
-
作者:黄世福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佛教政策 佛教思想
-
描述:的阐释,体现出其独特的佛教观。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朱元璋一方面对佛教采取怀柔、礼遇政策,另一方面是整顿和限制政策。朱元璋的一系列佛教政策,不仅对明代经济发展、中央集权政治强化、有明一代佛教政策的制定等产生影响,同时也加剧了佛教的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