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汉书下酒”与苦读的悲哀
作者:王东复  来源:安徽教育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书  战兢兢  离家出走  个性自由发展  愉快教育  应试教育  作业负担  学而优则仕  逃课现象  成才之路 
描述:“汉书下酒”与苦读的悲哀明光市白米山中学王东复“头悬梁、锥刺股”,古代是提倡苦读的。读书,苦苦读书之为何?“学而优则仕”。当了“仕”,当然不愁“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苦读的回报,亦可观也。那位“头悬梁”的晋代孙敬和“锥刺股”的战国的苏秦,...
管窥英、汉语交际中的歧义现象
作者:刘敏 张国申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一词多义  一语双关  无意歧义  蓄意歧义 
描述:本文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前者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后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这样的分类,能显示语言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在交流中区别对待,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还从语音、词、句法、语感、情理诸方面论述英语和汉语歧义现象,说明其对交流的关键作用。
朱元璋的“中原”观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作者:陈辉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洪武正韵》  官话正音  汉语  中原 
描述:为显示其统治中国的合理性以及为择地建都寻找理据,并为恢复汉人的礼乐文物制度正名,朱元璋在立国前后对"中原"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对《洪武正韵》的命运乃至整个明朝的汉语官话产生了重大影响。《洪武正韵》与《明太祖集》诗歌分韵的一致性表明,《洪武正韵》中的所谓"中原雅音"实际上是朱元璋的家乡口音,其本人从"建业(南京)非中土"到"江左(南京)乃道里之均"的观念转变,使以南京音为代表的江淮方言成为官话基础,以致丽末鲜初的朝鲜使臣与通事们的汉语集体失效,只有移民自江左地区的偰长寿一人的汉语为朱元璋所称道,偰长寿因
试析朱元璋的史情结
作者:朱志先 张霞  来源:滁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书》  朱元璋  汉史情结 
描述: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一生嗜读史书,对《汉书》尤其爱好。这都缘于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及其性格所致,通过探讨其史情结的表现,进而发掘他这种嗜好对明代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朱元璋与明代的汉语规范
作者:徐金娟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明代  汉语  规范 
描述:语言的规范和统一是巩固中央政权的重要条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以后,十分重视语言的规范和统一问题,直接干预语言的规范化工作。他组织学者编纂韵书,确定汉语语音规范的标准,对清末民初的统一国语运动具有奠基作用;对汉语书面语进行规范,其标准是“明白易知”,对白话文学进入汉语书面语具有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发明汉字大写数字
作者:暂无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  汉字  朱元璋  发明  “一”  大写数字  贪官污吏  “二” 
描述:明朝以前,人们记账都是使用“一二三”等汉字和自己创造的一些简单符号,这种记数的方法简单实用。但这些数字最大的缺点就是简单,所以容易涂改。这就让一些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机,比如把“一”改成“二”、“三”、“六”、“七”,把“三”改成“五”,再加上字迹潦草一些,想辨出真伪真是难上加难。[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