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373)
图书(11)
报纸(10)
会议论文(8)
新闻(5)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山水风物 (375)
(13)
(10)
(5)
人物名家 (3)
(2)
(1)
按年份分组
2016(58)
2014(22)
2013(28)
2011(29)
2010(22)
2009(38)
2008(32)
2007(28)
2006(10)
1998(4)
按来源分组
现代农业科技(33)
农技服务(18)
安徽农学通报(9)
中国农技推广(5)
科学种养(5)
农家致富顾问(3)
中国园艺文摘(1)
乡村科技(1)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
基层农技推广(1)
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武中庆 吕守清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甜度  甜叶菊  高产栽培技术  粉末状  糖尿病人  低热量  天然甜味剂  多年生草本植物 
描述:甜叶菊又名甜菊,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新型糖源植物。叶含菊糖甙6%~12%,精品为白色粉末状,是一种低热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剂。用它提取出的菊糖甙,其甜度大约为糖的300倍,具有热量低的特点,对肥胖症患者和糖尿病人尤为适宜。长期用甜叶菊煮水喝,还有降低血压、促进新陈代谢和强壮
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张蓉艳  来源:现代园艺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甜叶菊糖  草本植物  高产栽培技术  亚热带地区  天然甜味剂  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  果园套种 
描述:甜叶菊又名甜菊、甜草、甜茶,属菊科类草本植物,原产于亚热带地区。甜叶菊糖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酿酒和日用化等用糖领域之中,是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和龋齿等忌食糖者最理想的代糖品,被誉为
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赵永平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甜叶菊  高产栽培技术 
描述:阐述了甜叶菊的生物学特性,从育苗、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方面介绍了甜叶菊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甜叶菊的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暂无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种植与养殖)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
甜叶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作者:仲剑  来源:农家之友(理论版)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无公害栽培  甜叶菊  技术应用 
描述:针对目前我地区甜叶菊栽培普遍的情况,本文对甜叶菊的栽培技术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对于进一步促进和推广无公害栽培甜叶菊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甜叶菊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作者:龙庆海 何永垠 王国平 杨秋萍 丁同华 林双喜 杨惠俊 苗正雨 张倩  来源:特种经济动植物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田管理  守田  品质检验  甜菊属  宿根性  播种育苗  脱叶  种植技术  大田栽培  优质高产高效 
描述: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n Bert.)属菊科甜菊属甜叶菊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别名糖草、甜草。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们对甜叶菊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李辉  来源: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栽培  甜叶菊  产量 
描述: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山东济宁农校(272131)李辉甜叶菊是一种新的糖料和药用植物,原产南美巴拉圭。叶片中富含甜菊糖苷,其甜度为蔗糖的150~450倍,具有安全无毒、高甜度、低热量的特点,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医药等领域。我国自1977年引入甜叶菊以来,...
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栾良福 臧传江  来源:农村科技开发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母根  甜叶菊  高产栽培技术  糖料作物  副原料  麦茬地  经济价值  黄淮流域  效益高  干叶 
描述:500斤,最好的亩产干叶700多斤。平均销售每斤2.5元,亩收益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经济作物效益高,比种小寿套玉米效益高1~2倍。
明菊1号选育·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尤谨慎 闵笛 陈达伟 王钰 李新耀 苏婷婷 汤其坤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菊1号  甜叶菊  栽培措施 
描述:[目的]介绍高产、高糖苷含量的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新品种明菊1号.[方法]对高糖苷含量甜叶菊新品种明菊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综述
冬小麦不同地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刘成江  来源:农技服务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栽培技术  高产技术  氮肥后移 
描述:对不同地区冬小麦栽培技术及氮肥后移高产技术进行了阐述。即氮肥后移高产技术是一套使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值得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