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5)
期刊(80)
图书(17)
会议论文(5)
学位论文(3)
图片(2)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239)
山水风物 (12)
(8)
(5)
(4)
(4)
明光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6(28)
2014(13)
2012(17)
2011(20)
2010(12)
2009(12)
2008(94)
2006(22)
1985(2)
1982(2)
按来源分组
-1(16)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
百家讲坛(2)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
中华传奇(1)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下旬)(1)
鲁中晨报(1)
北京:华夏出版社(1)
寿光日报(1)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胡惟庸谋反欲借四百日兵刺杀朱元璋
作者:暂无 来源:辽宁日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洪武大案》剧照。当上宰相梦想篡位胡惟庸被杀,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杀得一点儿也不冤枉。此人既非功臣,而且谋反有据。他在至正十五年投奔朱元璋,混到至正二十七年,由“元帅府奏差”而宁国县主簿,而县令,而吉安府通判,而湖广行省佥事,而内调为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卿。传说,他之获得内调,全靠送了李善长200两金
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征服的真实原因
作者:暂无 来源:天水晚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纵览中国历史,但凡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针对朱
朱元璋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卫日报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
最早的人口普查:朱元璋编制最早户口
作者:暂无 来源:科技鑫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人口普查意义重大,可以了解各地区、各阶层、各行业人口的分布,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简单地说,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摸家底”。这种“摸家底”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
日邪教头目自称朱元璋转世欲核战颠覆日本
作者:暂无 来源:闽北日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日本臭名昭著的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的最后一名被告日前被判死刑,这一跨世纪审判再次勾起全世界对于奥姆真理教所实施的恐怖活动的痛苦回忆。实际上,奥姆真理教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曾暗中策划一系列颠覆国家政权的“宏伟计划”,而且很多计划都已到了实施阶段。其中,最骇人听闻的当属“十一月战争”计划:使用俄制军用直升
人口普查是谁首创朱元璋编制最早户口
作者:暂无 来源:山东法制报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人口普查意义重大,可以了解各地区、各阶层、各行业人口的分布,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简单地说,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摸家底”。这种“摸家底”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
人口普查是谁首创? 朱元璋编制最早户口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晨报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人口普查意义重大,可以了解各地区、各阶层、各行业人口的分布,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简单地说,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摸家底”。这种“摸家底”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
人口普查是谁首创?朱元璋编制最早户口
作者:暂无 来源:科技文摘报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还备附注“事产”、“户别”等专项内容,记载这家人的身份和经济来源等信息,譬如注明其是“军户”、“民户”抑或“匠户”等等,这种“户帖”被称为世界上最
“致治在于善俗,善俗于教化”——小议朱元璋开国治术
作者:张中政  来源: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以史为鉴”。藉历史活动的评述来阐发自已的政治信念,达到警世和垂教后人的目的,是自孔子以降,在史学领域里形成的优良传统之一。《春秋》、《史记》和后来的《资治通鉴》等许多的史学名著,寓论于史,准古酌今,正名复礼,用端正“名分”的道德内涵,以匡正人们不符合礼制的思想行为,来调整和巩固封建等级社会的秩序。这些或许可以说就是孔子、司马迁等伟大史家的“经世致用”史观的直接体现吧!这种史观,无疑使历史对现实具有批判的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是指既可以批判,也可以变革。没有对不合理现实的批判,没有爱憎分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