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773)
报纸(2243)
图书(375)
会议论文(113)
学位论文(31)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5528)
(8)
画说明光 (1)
明光名人录 (1)
按年份分组
2016(306)
2012(395)
2011(433)
2010(537)
2009(362)
2007(282)
2002(62)
2000(70)
1998(44)
1997(50)
按来源分组
-1(1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3)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0)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5)
中华魂(4)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
沈阳:辽海出版社(2)
书与人(2)
郑和研究(1)
朱元璋的驭人智慧
作者:暂无 来源:兵团建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战斗力  智慧  开会  军心  朱元璋  飞黄腾达  战功  威信  位置  总兵官 
描述: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不断四处征伐,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郭子兴手下的其他总兵官对朱元璋不服气。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晋升太快。
朱元璋念念不忘的“捞饭汤”
作者:溶溶  来源:社区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沁州黄  山西  煮制  芝麻香油  品质优良  搭配  小米  晋东南  营养丰富 
描述:不知从何时起,餐馆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捞饭,捞饭与海鲜肉类搭配滋生出许多品种,如海参捞饭、鱼翅捞饭等。我不知道这些标榜高档风味的捞饭源于何时何地,但在我还幼小的心里,就知道"捞饭"是山西农家人最家常最普通的主食。山西盛产小米,尤其是沁州黄小米,品质优良,因此,用小米做的"小米捞饭汤"是山西一道有名的家常饭。"小米捞饭"由焖饭和米淇汤组成,饭里有菜有米,有干有湿,特别是蔬菜在煮制的过程中,营养全部溶入汤里,吃起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朱元璋的反腐制度为何落空?
作者:黄波  来源:各界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监察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  奉公守法  反腐制度  朱元璋  中央  御史大夫  官吏 
描述:设计出一种监察官吏的制度,使官员在监督之下奉公守法,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的“御史”一职已兼有监察的职责。到了秦朝,“御史大夫府”成为专门的中央监察机构。
朱元璋智激莽彭大
作者:暂无 来源:江淮(文摘)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朱元璋智激莽彭大
朱元璋最早推出户口本
作者:本刊辑部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就有反季节栽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牡丹不止是大唐帝国最美的颜色,泱泱华夏,绵绵数千年,无花出其右。可以说牡丹早已是中国的国花。尤其是在唐宋时,人们都热捧牡丹,四月,人们争相赏牡丹。“旦暮走营营,尽日绕丛行”,“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可见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喜爱牡丹的风潮,在明朝时达到了顶点,人们开始像种菜一样种植牡丹出售。 物以稀为贵,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加上人们选择余地的增大,牡丹的价格一落千丈。为了卖个高价,有人开
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
作者:李伟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武年间  朱元璋  朝廷  知州  读书人 
描述: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
作者:李伟  来源:作文素材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
朱元璋闯荡纸箱厂(一)
作者:飞飞笑了  来源:全球瓦楞工业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纸箱厂  朱元璋  创业  皇帝  纸箱行业 
描述:朱元璋?何许人也?不需要我解释,他从草根到皇帝,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没有牢靠的根基,却开创了明朝百年基业。有人曾说,朱元璋之所以可以从放牛娃到皇帝,主要是名字取得好,朱谐音诛,元意为元朝,璋一美玉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实践
作者:展龙  来源:教育与考试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教化条件  教化思想  教化途径  教化目的 
描述:朱元璋在其统治实践中,立足当世,鉴于往昔,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化思想。在教化途径方面,朱元璋始终以兴办学校为急务,认为学校是风化之原,教化之本。在教化目的方面,他依然坚持划一道德、端正人心、醇化
朱元璋念念不忘的“捞饭汤”
作者:暂无 来源:社区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朱元璋念念不忘的“捞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