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9)
学位论文(3)
会议论文(1)
新闻(1)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山水风物 (19)
(4)
(2)
按年份分组
2016(6)
2015(2)
2014(3)
2013(2)
2012(2)
2011(1)
2009(1)
2005(2)
2003(1)
1982(1)
按来源分组
-1(6)
安徽林业科技(2)
现代农业科技(1)
核农学报(1)
农技服务(1)
安徽农业科学(1)
基层农技推广(1)
新农民周刊(1)
广西农业科学(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
皖麦50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朱坤山  来源:农技服务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皖麦50  特征特性  小麦  高产栽培 
描述:阐述了皖麦50的特征特性,并从整地、消灭地下害虫、配方施肥、做好发芽试验、适期精播、开沟防渍、加强田管、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栎黄掌舟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作者:周祥华  来源:安徽林业科技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严重影响  生物学特性  彩节天社蛾  生活史  取食  羽化  树木生长  江淮丘陵区  二代幼虫  舟蛾 
描述:栎黄掌舟蛾(phalera assimilis Bremer et Grey)又名肖黄掌舟蛾,彩节天社蛾。分布于我国各地,在我省主要为害栎类树种。本省江淮丘陵区的栎林时有发生。大量发生时,栎树上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昼夜取食,常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为了摸清该虫在本区的生活史及其习性,我们在定远县范岗林场对该虫进行了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简报如下。
不同基因型甜叶菊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品质比较
作者:赵永平 蔺海明 张恩和 何庆祥 魏玉杰  来源:核农学报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因型  甜叶菊  光合速率  甜菊醇糖苷含量 
描述:为了筛选适宜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种植的甜叶菊及高光效育种材料,对引进的14个不同基因型甜叶菊种质资源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甜菊醇糖苷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甜叶菊整个生育期光合速率
甜叶菊特征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
作者:于卿 梁松涛 文连臣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甜叶菊  栽培技术  特征特性  无公害 
描述:阐述了甜叶菊的特征特性,并从地块选择、培育壮苗、精细移栽、查苗补苗与适时摘心、中耕培土与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方面介绍了其无公害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甜叶菊“江甜一号”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作者:苗正雨 陈秀丽  来源:上海农业科技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甜一号  甜叶菊  栽培技术  品种特性 
描述:由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的甜叶菊新品种"江甜一号"糖苷含量高,抗逆性强,发病轻,易于人工抹叶,减少用工,降低劳动成本,明显提高菊农收入。现介绍该品种的农艺性状和特性以及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甜叶菊的营养特性及施肥效应
作者:赵永光  来源:热带作物学报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氮磷钾  甜叶菊  配合施用  三要素比例  营养特性  方差分析  施肥效应  干物质积累  吸收强度  地上部 
描述:、P_2O_51.65斤、K_2O 7.63斤,三要素比例为1:0.3:1.42;甜叶菊在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以现蕾期最多,营养生长期主要是氮钾,转入生育后期磷素仍然是不可缺的。其中养分大多吸自土壤,说明要获得高产,必需培肥土壤。方差分析表明,氮磷钾必需配合施用才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甜叶菊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作者:吴国柱  来源:江西农业科技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现蕾  甜叶菊糖  甜叶菊  初步观察  种子成熟  甜度  巴拉圭  干叶  蛀齿 
描述:清甜爽快感觉,甜味持久,它除具有蔗糖的一般特性,可代替糖果、糕点、罐头、饮料中的食糖之外;还具有蔗糖所没有的独特之处,这便是它的高甜度和低热性。低热性对人体起到许多有益的作用,如有降血糖、降血压、促进
灌溉和施氮对甜叶菊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调控
作者:赵永平  来源:甘肃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光合特性  甜叶菊  灌溉  甜菊醇糖苷  调控效应  施氮  干叶产量 
描述:和施氮对甜叶菊光合特性、干叶产量、甜菊醇糖苷含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等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在甘肃河西绿洲灌
明太祖
作者:陈焕钺编著  来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传记文学 
描述:本书依据正史,抉取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的典型事迹,以人物为脉络,汇为一编。举凡明太福成长轶事、揭竿起兵、逐鹿中原、登基称帝、巩固政权、经济政策、文化教育等事迹,全部囊括其中。本书采用人物小传的方式,除明太祖外,还介绍了与明太祖有关的近六十位人物,包括前后帝王、后妃公主、近幸列侯、文臣武将、割据群雄等,并作了分类,厘清了传主与明太祖的关系。本书为读者了解明太祖、了解明朝历史,提供了一个便捷、可信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