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15)
报纸(32)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6)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140)
山水风物 (14)
(3)
(2)
(2)
按年份分组
2016(13)
2015(14)
2012(6)
2009(14)
2007(4)
2003(2)
2002(3)
1995(6)
1986(1)
1979(1)
按来源分组
文史月刊(3)
人民检察(1)
党风通讯(1)
领导月读(1)
炎黄春秋(1)
人民之友(1)
知音励志(1)
兰州学刊(1)
中国人大(1)
南国博览(1)
朱元璋重典
作者:王礼为 叶青  来源:决策与信息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社会  朱元璋  明史  皇帝  重典治吏  义军  眼泡  贪官污吏  官吏  传说 
描述:朱元璋,是封建社会里一个奇特的皇帝。传说他状貌奇特:五漏朝天,即撮下巴,口朝天;狮子鼻,鼻孔朝天;鼓眼泡,眼孔朝天。所以星相家们说他“异人异相,主大贵”。这当然是江湖术士的附会,但是,他状貌奇特,则是史有明证的。《明史》载:他刚参加义军时,郭子兴就是因为“奇其状貌”而收留他为亲兵的。他
论朱元璋的重典政策
作者:阎青义  来源:法学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朝  明太祖  元末农民战争  统治  朱元璋  经验教训  治国思想  重典  政策  大明律 
描述:下移,法度不行”。所以他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且明申:“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惩创奸顽”,必须用“重典”。基于这一治国思想,朱元璋于执政期间实行了严酷的重典
朱元璋重典惩贪
作者:周龙  来源:律师世界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武年间  重视吏治  朱元璋  贪财好色  立法思想  阶级矛盾  《大明律》  红巾军  重典惩贪  群众力量 
描述:朱元璋重典惩贪
论朱元璋的重典政策
作者:阎青义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下移,法度不行”。所以他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且明申:“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惩创奸顽”,必须用“重典”。基于这一治国思想,朱元璋于执政期间实行了严酷的重典
朱元璋的重典
作者:赫晓惠  来源:中州大学学报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法制教育  朱元璋  中央集权  封建统治者  《大明律》  治吏  重典  社会主义法制  司法实践  官吏赃罪 
描述: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就把重典作为一项基本治国原则,贯彻于明初的立法、司法实践中。朱元璋的重典思想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明初而且对明朝中后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重典思想产生的原因、目的,重典的重点及经验与教训等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浅析朱元璋“重典治国”
作者:董莹如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朝  朱元璋  “重典治国” 
描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法制思想的皇帝,其在总结元代灭亡的教训以及古代“刑乱国用重典”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典治国”。虽然明朝的“重典治国”方略在当时具有合理性,但是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朱元璋“重典驭下”浅析
作者:马小洋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诰  治国理念  刑罚  朱元璋  刑用重典  士大夫  臣下  传统社会  锦衣卫  大明律 
描述:"以重典驭臣下"是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在现实中的运用表现有三:一是廷杖,二是诏狱,三是《大诰》和《大明律》的制定。廷杖是皇帝在朝堂之上对臣下实行的一种杖刑,这一刑罚打破了传统社会"刑不上
评朱元璋“重典
作者:党晶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朱元璋  重典治吏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实施的"重典"通过一些法典的颁布和制度的确立,在维护明朝统治上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尽管它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对后世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现代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借鉴和启示又是极其重要的。
朱元璋重典借鉴
作者:贾振民  来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旌表廉吏  峻法惩贪  朱元璋 
描述: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采取重典的政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对于荡涤明初贪腐之风、严惩贪官污吏,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封建王朝,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廉政建设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朱元璋刑用重典之原因
作者:李海林  来源:沧桑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刑用重典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在登上皇帝宝座后,大肆推行刑用重典的政策。本文从当时的客观形势、打击贪官污吏、巩固统治和其出身经历四个方面探究其实行“刑用重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