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朱元璋对蒙古民族的怀柔政策探微
作者:丁勇  来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蒙古  怀柔政策 
描述:灵活多变的恩抚怀柔政策是朱元璋处理与蒙古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对有关重要史料的梳理和分析,阐明了朱元璋对蒙古民族的怀柔政策,认为朱元璋通过承认元朝合法性、对蒙人积极招抚与妥善安置以及其他经济、文化等怀柔手段,缓和了明蒙间的关系。朱元璋以积极的态度和适时的策略使这一政策较为成功地得以推行。
简论朱元璋建国后对蒙古民族的政策
作者:许振兴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朱元璋  元顺帝  蒙古民族  蒙古贵族  政权  傅友德  汉族  统治阶层  于洪武 
描述:年(1368)七月丙寅(二十八日)撤出大都,退往蒙古地区,从而结束了蒙古贵族君临中土的统治。他为确保中原汉族的政权延续,定鼎以后,即竭力阻挠蒙古贵族卷土重来。本文即在确定朱元璋存此用心的前提下,探讨他在建国后对蒙古民族的政策。
简论朱元璋建国后对蒙古民族的政策
作者:许振兴  来源:民族研究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朱元璋  元顺帝  蒙古民族  蒙古贵族  政权  傅友德  汉族  统治阶层  于洪武 
描述:年(1368)七月丙寅(二十八日)撤出大都,退往蒙古地区,从而结束了蒙古贵族君临中土的统治。他为确保中原汉族的政权延续,定鼎以后,即竭力阻挠蒙古贵族卷土重来。本文即在确定朱元璋存此用心的前提下,探讨他在建国后对蒙古民族的政策。
朱元璋的蒙古观探析
作者:田澍 陈武强  来源: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朝  朱元璋  蒙古观  大一统 
描述:尽管在朱元璋的蒙古观中仍然宣扬蒙汉有别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传统的天命观,但同时强调"华夷一家"、汉蒙共处。总体而言,朱元璋的蒙古观是宋辽金元特别是元朝大一统之后中原农耕民族民族观的反映,也是十四世纪中国民族观发展的表现。
不用跑内蒙古了!
作者:暂无 来源:金陵晚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这个周末天气好,我们的徒步活动又启动了。明光离来安很近,嘉山高原牧场面积大,还有仙境般的跃龙湖,我们一拨50人已经走了2小时了。”来安论坛的徒步版网友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天气凉爽,来明光嘉山高原牧场游玩的人络绎不绝。3400公顷天然牧场,已经迅速成为周边驴友徒步、野营、越野的新据点。不仅有草原,还
论朱元璋对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
作者:陈梧桐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政治  军事打击  朱元璋  敌对势力  怀柔  蒙古  色目  华夏族  战争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完成全国的统一,巩固明朝的统治,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政策,力图运用军事征服即所谓“以威服之”与政治怀柔即所谓“以德怀之”相结合的手段,来解决蒙古问题。本文拟就朱元璋这一
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作者:陈梧桐  来源:史林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汉族  回族 
描述:传统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汉族人,明朝是汉族王朝。上世纪90年代,有说他是回民,所列论据皆似是而非。其实,不论宗教信仰,还是生活习俗和丧葬习俗,和他在北伐时提出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和“复汉官之威仪”,以及建国后采取的歧视限制蒙古、色目人的措施,均表明了他的汉族身份。
朱元璋民族成分考辨
作者:陈梧桐  来源: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传统的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汉族人,他建立的明朝是个汉族王朝。朱元璋故乡安徽凤阳的老百姓,也持这种看法。回族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46年写成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的一条脚注中,曾提到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不过,白先生对这种传说似乎存有疑义,他的诸多有关伊斯兰教和回族史的论著,从未把明太祖、建文帝和明武宗列为回族人物,他主编的
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作者:陈梧桐  来源: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我国学术是历来认为朱元璋是汉族人,他创建的明朝是个汉族王朝。1946年,回族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出版了《中国伊斯兰教史纲要》,书中的一条脚注提到“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但他对此并未作过考证,他的所有论著从未把这三个明朝皇帝列为回族人物。上世纪 90年代,我曾见过一个港台民间编印的小册子,说朱元璋是回回,所列证据都是似是而非
朱元璋、蒙古部族与明初长城
作者:何宝善  来源: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利用遥感技术从高空俯视万里长城,脉络清晰、气势壮观,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明代所建的长城。通过图像计算和考古工作者实地考察验证,仅北京地区就分布着明代长城627公里,保存城台(墙台、敌台和战台)827座。①同样,在宁夏地区的墙体总长竟达1057公里(其中可见墙体为506公里),分布着营堡282座、墩台1065座。②至于分布在其他省、区的长城,虽然不少墙体和台堡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但从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