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9)
按栏目分组
山水风物 (29)
按年份分组
2016(1)
2015(3)
2012(1)
2011(1)
2008(4)
2007(2)
2006(1)
2005(1)
2003(1)
1999(6)
按来源分组
安徽农学通报(5)
现代农业科技(5)
农技服务(2)
小康生活(2)
四川农业科技(1)
农村养殖技术(1)
农村科技开发(1)
园艺与种苗(1)
农家参谋(1)
河北农业科学(1)
玉米杂交新品种金海2106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杨勇  来源:河北农业科学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栽培技术  玉米品种  金海2106  高产 
描述:介绍了杂交玉米新品种金海2106在当地的产量表现、植株生长特性以及综合抗性。在总结3 a示范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和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栽培管理措施。
玉米矮丰的使用技术
作者:张友堂  来源:小康生活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使用方法  玉米  专用调节剂  矮丰 
描述: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玉米专用调节剂,即玉米矮丰,经我地试用结果表明,不但能使玉米节杆粗壮、千粒重增加,而且能使玉米植株缩短株高25至40厘米,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一般可增产15%—20
玉米“3414”肥效试验研究
作者:张发杰 胡业功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推荐施肥量  施肥模型  “3414”肥效试验 
描述: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的玉米肥效试验结果,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Y=378.465 7+14.683 6 N-0.183 4 N2+14.203 3P-2.792 2 P2+11.866
番茄杂交制种技术
作者:曹怀明  来源:农技服务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番茄  杂交制种  管理  授粉 
描述:从制种地选择、定植、田间管理、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采种几个方面总结了番茄的杂交制种技术。
杂交苏丹草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参谋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杂交组合  杂交选育  杂交苏丹草  优质高产  高粱不育系  氢氰酸  杂交水稻  鲜草  食草动物  鱼塘 
描述:杂交苏丹革(高粱×苏丹草)是以高粱不育系为母本,以苏丹革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获得的杂交组合,其鲜草优质高产,用作鱼塘青饲料效果甚好。对牛羊兔鹅等食草动物试喂普遍反映良好,由于杂交苏丹革鲜革氢氰酸含量很低,没有出现牛羊中毒问题,因此饲喂鲜草非常安全。
玉米花粒期管理技术探讨
作者:朱海霞  来源:园艺与种苗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花粒期  管理 
描述:从介绍玉米花粒期生育特点出发,阐述了玉米花粒期田间管理技术,包括追施攻粒肥、人工辅助授粉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并提出了采收适期。
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
作者:吴广柱 李守北 刘廷府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夏玉米  管理  种植 
描述:根据多年生产经验,从夏玉米的播种开始一直到穗期所要注意的技术措施逐一作阐述.重点在播种质量、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中耕除草等环节作比较全面的讲解,对于提高明光市夏玉米的种植水平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田锡珍 袁绍东 许卫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病菌侵染  黑粉菌  真菌病害  防治  玉米黑粉病  担子菌亚门  瘤黑粉病 
描述: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灰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由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黑粉菌目黑粉病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玉米产区均有发生,除玉米外还侵害野玉米,山区发生更为普遍,为玉米主要病害之一。
饲草新秀——杂交苏丹草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科技开发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引种示范  杂交油菜  杂交组合  栽培技术  水产科技  杂交苏丹草  杂交优势  杂交玉米  新秀  食草动物 
描述:杂交苏丹草(高粱×苏丹草)是根据杂交优势原理,以高粱不育系为母本,以苏丹草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获得的杂交组合,其鲜草优质高产,用作渔塘青饲料效果甚好。目前,湖南、湖北、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广西
饲草新秀——杂交苏丹草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养殖技术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引种示范  杂交油菜  杂交组合  杂交选育  江淮地区  不育系  杂交苏丹草  优质高产  杂交优势  杂交水稻 
描述:杂交苏丹草(高梁×苏丹草)是根据杂交优势原理以高梁不育系为母本,以苏丹草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获得的杂交组合,其鲜草优质高产,用作鱼塘青饲料效果甚好。目前湖南、湖北、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广西、北京等十余个省市的水产科技部门及养殖户已连续多年引种示范、面积超过万亩,安徽省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