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2)
期刊(16)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山水风物 (46)
人物名家 (2)
(1)
按年份分组
2016(3)
2015(5)
2014(3)
2012(7)
2011(7)
2010(3)
2009(5)
2008(2)
1997(2)
1996(1)
按来源分组
滁州日报(11)
小康生活(2)
中国特产报(2)
农家致富(2)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
张掖日报(1)
皖东晨刊(1)
安徽日报(1)
小城镇建设(1)
江苏农村经济(1)
农家致富》举办甜叶菊高效栽培技术创业培训
作者:暂无 来源:江苏农村经济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业培训  东台市  栽培技术  种植基地  江苏省  《农家致富》  农村经济  农业局 
描述:8月2~3日,2009年《农家致富》“搭乘致富快车实现致富梦想”回报读者大型系列活动之三——甜叶菊高效栽培技术创业培训在江苏省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基地——东台市拉开了序幕。此次培训由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和东台市农业局共同主办。多年从事甜叶菊栽培研究的专家、
跟着《农家致富》尽快发家致富:记东台甜叶菊高效栽培技术创业培训活动
作者:刘俊逸 宋洋  来源:农家致富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效栽培  农家  甜叶菊  技术  创业  种植基地  致富  培训 
描述:8月2日~3日,2009年《农家致富》搭乘致富快车实现致富梦想回报读者大型系列活动之三——甜叶菊高效栽培技术创业培训,在江苏省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基地——东台市拉开了序幕。
农家用沼气 节能又环保
作者:袁松树张中林  来源:中国特产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农家用沼气 节能又环保
芦苇编出致富
作者:陈宜广  来源:小康生活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明光市太平乡安淮村有12个村民小组,700户,3200人。据统计,96年全村有695户从事苇编业,年产折度20多万条,获利64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元。(一)理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安淮村人多地少,长期以来,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农民收入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也曾进行过多种探索,但由于始终没有跳出“粮圈”,收效甚微。包干到户以后,
书屋飘香助农致富
作者:袁恒金   袁松树  来源:滁州日报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农民的文化惠民工程。目的在于通过在农村建立农民自助读书组织,推动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
岭上绽放致富
作者:严龙  来源:滁州日报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光市实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已10个年头,综合治理成效究竟如何?日前,笔者深入江淮分水岭重点乡镇之一的三界镇采访,梅郢村农民林备平欣喜地告诉笔者,“江淮分水岭治理,不仅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也使我们增加了收入。今年我家栽种甜叶菊30亩,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0万元”。据介绍,重点治理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关于农家宅院的几点思考
作者:朱世海  来源:小城镇建设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功能  建筑设计  居住环境  农家宅院  明光市 
描述:缺乏必要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建的房子虽然面积大,但居住质量并不高,同时也与室外杂乱无章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为了更好地引导农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改善新农村环境面貌,笔者根据近年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就农家宅院布局中的几个问题,谈谈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明光市“农家书屋”全覆盖
作者:暂无 来源:安徽日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通讯员王绪波余家静)截至7月底,明光市13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农家书屋”,共144所,实现了全覆盖。“农家书屋”的建成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更成为孩子们的暑期乐园。自2008年以来
一位农家妇女的高尚情怀
作者:暂无 来源:滁州日报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袁松树王保国3月9日上午,明光市石坝镇太平村村民王广霞拾到7500元和一条价值7600多元的金项链后,不动心,不贪财,交还失主,体现了一位农家妇女的高尚情怀。当天早上7点左右,53岁的王广霞送孙子到幼儿园上学,途经石坝街道上一家小吃店吃早点时,意外地发现路边地上有一个红色女士钱包。她拾起打开一看,发
春意盎然,农家大棚摘草莓去
作者:暂无 来源:皖东晨刊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春日的阳光和煦温暖。此时,沁人心脾的草莓芬芳,正穿透塑料大棚的薄膜诱惑着你。3月15日,明光市明南街道坝西村村头打谷场上,满满当当停放着悬挂各地牌照的小汽车和旅游包车。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绝不因为当天是“明南首届草莓节”,平时也有不少踏青客纷至沓来。乡村踏青,摘点草莓带回家闷热的大棚里,一个三四岁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