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773)
报纸(2244)
图书(368)
会议论文(113)
学位论文(31)
图片(4)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5528)
画说明光 (1)
明光名人录 (1)
(1)
山水风物 (1)
(1)
按年份分组
2016(299)
2013(472)
2010(537)
2008(395)
2005(114)
2001(65)
2000(70)
1998(44)
1989(46)
1986(33)
按来源分组
紫禁城(20)
社区(6)
民间故事选刊秘闻(5)
党政论坛(3)
中学历史教学(3)
做人与处世(3)
收藏(2)
连环画报(2)
北方文学(1)
现代作家(1)
650年前朱元璋在此大败张士诚(附照片)
作者:吴跃龙 章飞燕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早先因为缺乏保护意识,村民常挖取古城墙的砖盖房子。(资料照片)本报记者吴跃龙通讯员章飞燕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上海社科院和浙江诸暨市政府日前在此联合举办纪念元末新州大战650周年学术研讨会,国内多位明史研究学者齐聚诸暨并在新州古战场建立纪念碑。公元1365年爆发的新州大战在历史上颇有影响,朱元璋
朱元璋为皇后贺寿只摆四菜一汤
作者:暂无 来源:武陵都市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朱元璋(资料图片)核心提示:一天上朝时,朱元璋处理完朝政后说:“明天是皇后生日,朕准备在皇宫设宴,君臣同贺皇后寿诞。”众官一听无不欢欣。吉日一到,百官争宠,备足贺礼前来贺寿。菜肴摆上了桌,是简单朴素的:炒萝卜、炒韭菜、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标标准准的“四菜一汤”。古代官员重视迎来送往排场在古代
为避朱元璋御驾而建廊 卖威严、卖特产,也卖风雅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快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南京新街口附近的中山南路以西,丰富路以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叫明瓦廊。如今的明瓦廊,因美食而著名,是吃货必去的地方。不过,这条路最早的来历,从字面就能看出来,和美食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明瓦廊的地名,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了。明瓦,是一种透明的薄片,是民间盖房或做天窗时经常用到的装饰材料,也用来镶嵌在旧式
朱元璋要升他当大官, 他却请求归隐山林
作者:暂无 来源:南京日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说得过去,朱元璋心里虽然不快也不好说什么,但高启接着又说了一番话。他说自己心力疲惫,请求解除本兼各职,“放归山林”。
沈万三为何被朱元璋整:不低调皇帝面前炫富
作者:暂无 来源:江南保健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万历距沈万三时代已200多年,沈万三仍是名满天下,妇孺皆知,可见,沈万三确乎是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炫
帝王爸爸不好当:朱元璋为教育子孙亲自写歌词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老年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导读:“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一批亲子节目的火爆,让“爸爸”成了明星群体。那么古代的爸爸们,又是如何教育好子女的?帝王爸爸不好当皇帝爸爸其实最不好当,身上的压力大于常人,除了管理天下,还得担负起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大任。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爸爸实在太多,但真正算成功的并不多。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盱眙明祖陵文管处主任: 朱元璋“密葬”于盱眙二山
作者:暂无 来源:南京晨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众所周知,南京明孝陵一直被认为是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但几百年来,关于朱元璋的真身到底葬在何处,民间一直众说纷纭。近日,盱眙县明祖陵文物管理处主任胡仁生撰文提出新观点:朱元璋可能密葬于朱元璋
朱元璋:全国万人涉腐一查到底
作者:宗承灏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洪武十八年,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户部侍郎郭桓盗卖官粮案爆发。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以及中央六部,涉案人员达数万人。朱元璋通过这件案子几乎将大明官场中的腐败分子惩治了一个遍。为了不让官吏祸害
老北京酸梅汤是朱元璋发明的?
作者:暂无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饮料,但有趣的是,大家公推是朱元璋发明了此物。传说元末年,湖北襄阳发生大瘟疫,朱元璋恰好贩卖乌梅至此,染病卧床,住在“梅马招旅店”,偶食乌梅,顿觉神清气爽,便用来熬汤,不久身体复原。于是,他将所有乌梅熬成酸梅汤,免费施放。恰在此时,襄阳城中有童谣,称:桂花开,乌梅香,江南和尚做客商
朱元璋如何将“重典治国”进行到底
作者:暂无 来源:桂林晚报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明朝的“重典治国”的方略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并达到了统治者的目的,但是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当代对官员贪腐的治理也是国家法治的一部分,但是“重典治国”以威吓的方式达到效果,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符,不应为现代法治所取。明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