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773)
报纸(2243)
图书(375)
会议论文(113)
学位论文(31)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5528)
(8)
画说明光 (1)
明光名人录 (1)
按年份分组
2016(306)
2012(395)
2011(433)
2010(537)
2009(362)
2007(282)
2002(62)
2000(70)
1998(44)
1997(50)
按来源分组
-1(1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3)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0)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5)
中华魂(4)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
沈阳:辽海出版社(2)
书与人(2)
郑和研究(1)
朱元璋的老乡梁才王家
作者:侯玉杰  来源:鲁北晚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朝以前的滨州历史,三分真实七分虚构;明朝以后的滨州历史,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滨州一带明朝前的土著居民,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写真实的滨州人家,从谁家开始呢?我反复掂量,就从朱元璋的老乡梁才王家开始吧。滨州梁才王家祖籍濠州,是朱元璋的同乡。明朝永乐初年,王家的先人随军队的调动迁居北京。不久,王安迁居滨州
刘邦朱元璋的“夫妻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彭城晚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地位显赫的开国布衣皇帝:一是汉高祖刘邦,再是明太祖朱元璋,刘、朱二人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汉朝与明朝都成为中国的“大朝”、“盛朝”。朱元璋也为此自豪,称“惟公与我起布衣而有天下
朱元璋重典整饬吏治
作者:暂无 来源:法制日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庞朝骥在中国法制史上,《明大诰》以其别致的编纂体例、赤裸裸的明刑弼教思想、酷烈的律外用刑和以重典整饬吏治而著称于世,朱元璋为推行《明大诰》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性措施,也多是前无古人的。正如其诏书所言:“务必户户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就是例证。《御制大诰续编》记载,
朱元璋出生于盱眙
作者:暂无 来源:淮海晚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朱元璋出生地之争始末近年来在各地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之争中,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地之争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值得解剖分析的典型。近三十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主要经历了“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到回归“凤阳说”4个阶段,在学术考证的自我修订和更新之外,更交织着历史变迁、人们心态变化特别是地方经济发
“孝子皇帝”朱元璋二三事
作者:暂无 来源:农民日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跟湖北的孝感,这座楚文化和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重大联系。在今天的孝感市区东北部,有一座神奇而又秀丽的双峰山,双峰山上原有一座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的回龙古寺。相传朱元璋出生的那一年,淮北大旱加蝗灾,瘟疫流行,天灾又加人祸,农民困苦不堪。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搀扶着已有
朱元璋百万子孙的可悲下场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在“制度”决定之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作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但李自成兵锋所至,朱姓王爷几乎没有人能活
朱元璋的“四菜一汤”
作者:暂无 来源:岳阳晚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近来,在《帝王秘事》一书中,读到了一则趣事:如今所提倡的“四菜一汤”,竟然是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所发明的。根据南京坊间的流传,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以后,那些达官贵人,整天花天酒地,奢侈靡费。而老百姓的生活
朱元璋为何重视 郑氏家族?
作者:单光辉 杨振华 罗奕 赵婷婷  来源:金华晚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浦江郑氏“江南第一家”的称号,源自明太祖朱元璋的赐封。且朱元璋对郑氏家族特别重视,郑氏众多族人为其所器重,委以要职。那么,朱元璋扶持重视郑氏家族思考的立足点是什么?其一,封建社会皇帝实行专制统治,以
朱元璋妙写“秦淮联”
作者:暂无 来源:松江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朱元璋于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爱好诗词歌赋,而且经常撰写楹联。据史传,朱元璋曾写过一副“秦淮联”。他和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经常到秦准河畔游览观光,看到
朱元璋为何治国不如李世民
作者:暂无 来源:吴忠日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核心提示:令人惋惜的是,朱元璋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了几十年,在历史上却没有出现堪与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唐代初年的贞观之治可比的洪武之治。所以然者何?残忍忮刻,疑心太重,杀人太多故也。李世民出身世家阀阅,故胸无城府;朱元璋当过乞丐、和尚,故鸡肠狗肚,心胸狭窄。战国时的范蠡说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