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2)
报纸(20)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94)
山水风物 (5)
(2)
按年份分组
2016(6)
2015(8)
2014(5)
2013(9)
2009(10)
2003(1)
1999(5)
1995(2)
1994(1)
1989(5)
按来源分组
文史月刊(2)
-1(2)
法制日报(2)
中国人大(1)
时代报告(学术版)(1)
改革先声(1)
滁州日报(1)
中老年时报(1)
疏导(1)
中国企业家(1)
朱元璋的治人奇招:让有洁癖的大画家受粪桶
作者:暂无 来源:宿迁晚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初的官员不好做,衣食住行都有严格标准,对于贪官,朱元璋从不手软。当时有一系列酷刑,譬如剥人皮,洗刷人肉,抽肠,阉割……当时,只要达到一定的级别,官员们就可以住上标准房。朱元璋这么做,就是想让文武官员们,住上适当的住宅,有舒适的环境,好好当官,不使坏。住了皇帝的房子,拿了皇家的钱,官员们就得认真工作
朱元璋出怪招管理官员对有洁癖画家施粪桶
作者:胡玉梅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泥腿子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好不容易坐定江山。为了守住江山,他想出了一系列招数来管理官员们,还培养了一支“皇家秘密警察部队”――锦衣卫。日前,明史专家马渭源作客《市民学堂》时感慨:明初的官员不好做,衣食住行都有严格标准,对于贪官,朱元璋从不手软。当时有一系列酷刑,譬如剥人皮、洗刷人肉、抽肠、阉割……最倒
朱元璋出怪招管理官员:对有洁癖画家施粪桶
作者:暂无 来源:宜宾晚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泥腿子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好不容易坐定江山。为了守住江山,他想出了一系列招数来管理官员们,还培养了一支“皇家秘密警察部队”——锦衣卫。近日,据明史专家马渭源解释,明初的官员不好做,衣食住行都有严格标准,对于贪官,朱元璋从不手软。当时有一系列酷刑,譬如剥人皮,洗刷人肉,抽肠,阉割……最倒霉的要数大画家倪
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研究
作者:徐芙蓉  来源:安徽大学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元璋  明刑弼教  法制宣传  重典治吏  法外用刑 
描述: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为了应对建国初期治理国家的需要,针对贪官污吏、奸顽豪富以及猖獗的贼盗,不仅施以重典治之,而且推行法外用刑。为了收到更好的整治效果,他一方面提倡“法贵简明”,一方面又特别重视
朱元璋重典治贪的历史思考
作者:金晓添  来源:知音励志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严刑  治理  重典 
描述:纵观中国古代,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统治者当中惩治腐败力度最大的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建立一个崭新的朝代时,面临着政治腐败,政权不稳等诸多的问题。由此,他"重典治吏",采用"严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减少了官员腐败所带来的动荡,稳定了明王朝的统治。而这对于我们今天社会来说也有借鉴意义。
对朱元璋重典治吏思想的反思
作者:田增志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武年间  朱元璋  兴衰史  重典治吏  反思  贪官污吏  治国方略  封建王朝 
描述:来说都是颇值得研究的,特别是他的重典治吏思想最有特色,封建王朝对贪官污吏的严加追究,真正在朱元璋洪武年间达到了顶峰时期。研读这段反贪史,我们能从中吸取很多教训,也能总结出很多经验。
从《大诰》中看朱元璋的重典治国
作者:贡玮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重典治国  明大诰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亲自参与编纂并以诏令形式颁发的四编《大诰》。这部由案例、峻令、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的法规文献,在中国法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思想和主张。
朱元璋重典治吏及其启示
作者:何云鹏  来源:法制与社会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朱元璋  重典治吏 
描述:为了保障新建立的朱明王朝国家机器的有效运作和吏治清明,朱元璋通过颁布一系列严苛的律令和确立相关的制度进行重典治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元璋重典治吏的经验教训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元璋“重典”反腐的得与失
作者:蔡丹  来源:国企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治理腐败  朱元璋  中国历史  反腐  得与失 
描述: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治理腐败最坚决、治腐手段最残酷的皇帝。然而,他并未能有效的扼制腐败。朱元璋“重典”反腐的得与失,留给后人很多思考
朱元璋重典治贪及其借鉴意义
作者:吴青山  来源:人民之友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朱元璋重典治贪及其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