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朱元璋的井与警
作者:周铁钧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代初期  朱元璋  取水  井水  俸禄  院落  官员  水井  不满  清官 
描述:明代初期,在许多府、州的官衙院落中都有一口水井,井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一个醒目的"警"字。原来,朱元璋第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时,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
朱元璋的信访政策
作者:端木赐香  来源:文苑(经典选读)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赋税  朱元璋  信访  施肥  蝗灾  国家富强  政策  百姓  四民  农民 
描述:朱元璋说:“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租纳税之外,剩不了多点儿。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少年儿童(小记者版)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洪武年间  兖州  官印  朱元璋  知州  读书人  皇帝 
描述: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学问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批准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
朱元璋的井与警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兵团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石碑  明代初期  朱元璋  俸禄  院落  皇宫  官员  水井  清官 
描述:明代初期,在许多郡、府的官衙院落中都有一口水井,井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一个醒目的"警"字。原来,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前,就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
朱元璋删《孟子》惹笑话
作者:李国文  来源:文苑(经典选读)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武  文化  笑话  朱元璋  皇帝  删节  执行命令  孟子  文明  农民 
描述: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 此前20年,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抵触情绪的皇帝,就
朱元璋为何敏感“则”字?
作者:十年砍柴  来源:杂文月刊(选刊版)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字  洪武  朱元璋  权力  敏感词  文章  皇帝  精神胜利法  讽刺  臣民 
描述:中国人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不知从何时起。不过直到今天,对长者、尊者直呼其名都是不礼貌的。农村小孩之间骂架,互相指着鼻子叫对方父母的名字,便是一种侮辱对方的精神胜利法。过去的人在自己文章中不得以需要祖辈、师长的名字时,总是称“讳某某”。不过屈原在他的《离骚》中说到:“朕皇考日伯庸”,而不说“讳伯庸”,他也不用像林黛玉那样,写母亲的名字“敏”时,故意缺笔。是否当时名讳之规矩还不是很盛行? 也许,在古人的心目中,名字和生辰八字有着特殊的魔力,和这个人的生命状况息息相关,所以巫师作法,诅咒一个人,就会做一个小人,
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
作者:李伟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洪武年间  官印  吏部  朱元璋  推荐  人品文品  朝廷  知州  皇帝 
描述: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yǎn)州当知州。卢熊走马上任,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
朱元璋为何嗜杀成性
作者:向飞  来源:中外文摘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武  法令  朱元璋  被害妄想  皇位  朱标  恐惧  功臣  精神  尖刺 
描述: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朱元璋笑了,他说:"这根荆棘条不好拿吧?假如我替你将那些尖刺削光磨
以惩治贪污为名:朱元璋与郭桓案
作者:柏桦  来源:紫禁城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诰  朱元璋  追赃  清代史学  计算  贪官污吏  官吏  户部  惩治贪污  人民币 
描述: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过:"独至明祖(朱元璋),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这种评价仅从性格角度说明,并未切中实质。因为权势本身就
朱元璋用何手段惩治贪官?
作者:刘秉光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数据统计  《明史》  朱元璋  史学家  万历  惩治  循吏  贪官 
描述: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曾对《明史》中的循吏做过专门的数据统计,他说:“全传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时得百人以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余年间十余人,隆庆、万历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启、崇祯两朝无一人。……宣德以前,尚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