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妈妈学电脑
作者:暂无 来源:滁州日报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一天,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妈妈突然来到我的身边,让我教她学电脑。我学着老师的模样,一边开机一边对妈妈说:“这是主机,这是显示器,那是鼠标……”妈妈嘴里不住地跟着说:“主机、显示器、鼠标……”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我不禁奇怪地问:“妈妈,你以前不是说电脑没什么用,今天学它干什么呀?”妈妈不好意思地说:“不是
朱元璋为对日外交绞尽脑汁
作者:暂无 来源:揭阳日报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与日本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倭寇”是明朝的关键词之一,“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尽管在后期有诸如戚继光、俞大猷等
朱元璋嗜杀因身患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城市商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据史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朱元璋笑了,他说:“这根荆棘条不好拿吧?假如我替你将那些尖刺削光磨平,岂不是很好拿了吗?现在我所杀的,都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你的皇位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
清凉山是小脑,光华门是下巴,五台山成了耳环 明城墙围成朱元璋“头像”?
作者:暂无 来源:皖东晨刊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不少南京文史爱好者在串联明城墙外廓时认为像明太祖朱元璋头像,但这位“朱元璋”到底长得啥样呢?近日,南京网友“贯中”仔细研究并绘制了朱元璋的“全脸像”,在他的描绘中,热河南路一带成了发髻,鼓楼区成了头发,中山东路成了嘴巴,光华门是下巴,而白鹭洲公园则是喉咙。网友明城墙围成朱元璋“头像”在南京某知名论坛
用生物肥防治甜叶菊黄花
作者:暂无 来源:新农民周刊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经试验,用生物肥防治甜叶菊黄花效果好。既简单又经济的方法有二:一是用东莞瑞丰(台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有机宝全效肥500倍液(配极少尿素)浇施1次,隔天用有机宝1号500倍液(配极少尿素)1次即可。二是用流胶王50倍液至100倍液浇施1次,隔天用米醋40倍液至50倍液浇施一次,再隔天用有机宝1
怪物史莱克有“真人原型” 而且还和朱元璋得了同一种
作者:张楠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史莱克原型莫里斯。怪物史莱克。“丑版”画像中朱元璋下巴奇长。“英俊版”画像中朱元璋相貌堂堂。关于明太祖朱元璋,有史学家称他是下巴奇长、耳朵肥大的男人;但也有人称朱元璋是五官超格,乃大富大贵的帝王之相。昨日,南京总医院神经内镜及垂体瘤诊治中心主任马驰原,做客位于南京广电大厦的“市民学堂”,揭秘朱元璋的
朱元璋嗜杀成性是因身患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华兴时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朱元璋画像。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的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他百年归山,他的子孙无法控制局面。据史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
“被成功毁灭的人”:朱元璋嗜杀因身患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太仓日报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湖神传说一“毛老人庙”是朱元璋取名关于湖神庙,在民间流传了一段非常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初年,朱元璋为在玄武湖建黄册库,打算搬迁居住在玄武湖的湖民。湖民意见很大,一个孤苦伶仃的毛姓老人被大家推举为代表,打算到皇宫“上访”。没想到,朱元璋还真接待了这位毛老人。为了说服皇帝,毛老人举出种种在湖上建“档案
[2003-02-20] 汪道涵照顧妻婉拒赴星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聯合早報》引述一位長期在汪道涵身邊工作的主要助手的話說,八十八歲的汪道涵本身的健康狀況良好,但是,他的夫人目前臥在床,為了照顧患病的老伴,至少在近期內,汪道涵是「走不開」了!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的「辜汪會談」十周年研討會預定四月七日在新加坡舉行,受到各界的矚目。這名主要助手說,汪道涵為
“沥青厂怪味熏得人头昏脑胀” 位于明光市白米山农场境内;当地环保部门已介入调查
作者:暂无 来源:皖东晨刊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热线报料:家住明光市白米山农场的高女士反映,他们村子附近有家沥青厂,夜间生产时散发出阵阵刺激性气味,致人头昏脑胀而且想吐,希望相关部门尽快管一管。记者出击:4月20日上午,穿过层层山路,记者辗转来到现场,对此事展开了调查。居民哭诉:怪味来袭时想戴防毒面具刚到白米山农场的村庄,包括高女士在内的几个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