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10)
新闻(28)
报纸(23)
会议论文(8)
图书(4)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87)
(58)
(43)
山水风物 (40)
(29)
(18)
按年份分组
2016(154)
2013(17)
2012(4)
2011(12)
2008(4)
2007(4)
1995(6)
1989(1)
1988(1)
1984(3)
按来源分组
-1(146)
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3)
杂文选刊 上半月(1)
杂文月刊 下半月(1)
杂文选刊(1)
国学杂志(1)
文史春秋(1)
扬子晚报(1)
宿迁晚报(1)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
明代朱元璋养老政策:官员任职就近奉养父母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科技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役,六十而免。”明代,对于60岁以上年龄较高的老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养老政策。这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考证:明代朱元璋首创
作者:暂无 来源:忻州晚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刘绍义在《广州日报》撰文指出,现在播放的宫廷电视连续剧,我们常常看到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时候,总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1368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明代朱元璋首创
作者:暂无 来源:济源日报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刘绍义在《广州日报》撰文指出,现在播放的宫廷电视连续剧,我们常常看到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时候,总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1368年
河北深州发现明代 朱元璋“圣旨校制”碑
作者:暂无 来源:沈阳日报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新华社石家庄9月14日专电(记者王民)考古人员近日在河北省深州市老城区居民石永立住宅处发现一通明代朱元璋“圣旨校制”碑。石碑篆刻精美,为研究明代学校的办学制度、取仕标准、育人观念、学科设置、教官奖励等提供了实物佐证,有些内容对当今仍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作用。据石永立介绍,这通石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深州
朱元璋“以孝治天下”的典型明代吏部名臣侯庸是平度人
作者:暂无 来源:城市信报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平度有个后戈庄村,村名由来颇有意思。原先叫“侯哥庄”,顾名思义,姓侯的表哥的庄。这姓侯的是谁呢?此人名叫侯庸,是明代吏部侍郎(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吏部最高长官
江永发现明代青砖官窑-可能和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有关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商报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商报消息(记者王益群通讯员谢明尧刘自标)昨日,永州江永县一建设施工现场,挖掘出大量规格尺寸较大的青砖块。经专家考证,这是一处明代永州府开办的官窑。由于目前这里还没有发现陶瓷碎片和痕迹,因此,专家暂定其为砖窑。古砖窑遗址位于江永县城东面1公里的美头岗。在一座土层深厚的土岭之下,专家发现了七八处青砖窑堆
朱元璋不以成绩取士而因政治斗争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大众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因为当时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城,落选的北方举子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负责科举考试的吏部衙门,要求吏部的官员对考试的结果作出解释。北方的考生们认为这次考试的主考官都是南方人,所以在考试成绩上弄虚作假,故意偏袒南方举子。由于吏部处理不够及时得力,这场学子的骚乱最后演变成一场暴乱,京城南京陷入动荡之中。科举考试是封
美丑朱元璋的视觉政治
作者:王新  来源:春城晚报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历史上的朱元璋究竟是孔武庄严,还是亵小奇突呢?笔者收集了数十张历代朱元璋画像,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龙眉凤目且皇袍加身,不失为一代开国君主的丰仪伟态;另一类截然异趣,满脸麻点,下巴奇突,一侧脸颊凹陷扭曲,整个凶煞贫贱之貌,这类画像着常服与着官服的皆有,但都与我们日常想象中的君主形象
为保朱家江山朱元璋实施恐怖政治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快报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吴晗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友情推荐吴晗写作的这本帝王传记,始作于60多年前,受到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与提奖,是帝王传记的巅峰之作。朱元璋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一生吃了很多苦头,做过和尚,讨过饭,他是怎样由一个讨饭的人当上皇帝的呢?都知道朱元璋当皇帝后心狠手辣,杀了不少功臣……他是怎样由一个宽宏的人变得暴戾
朱元璋重典治腐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暂无 来源:酉阳报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当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状告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员李彧、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等共同舞弊,侵吞地方上缴国库的秋粮,偷盗库存金银和钱钞。经查,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根据朱元璋钦定的《大诰》所说,国家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