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4)
报纸(43)
会议论文(5)
图书(1)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人物名家 (91)
山水风物 (16)
(3)
(2)
(2)
按年份分组
2016(12)
2015(14)
2014(11)
2013(10)
2012(7)
2011(15)
2009(11)
2007(3)
2006(1)
1991(1)
按来源分组
华兴时报(2)
老年生活报(1)
燕赵老年报(1)
周闻天下(1)
福州晚报(1)
北方新报(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1)
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1)
文史博览(1)
新智慧(故事版)(1)
朱元璋边、黔思想的启示
作者:张同生  来源: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讨论贵州建省的问题,不能不涉及对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功过的评价。朱元璋称帝以后,对帮助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功臣,猜疑心越来越重。为了防止这些功臣谋反、稳住皇帝宝座,他设立一个叫“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专门侦察和监视大臣们的活动并向他报告。如果他怀疑谁有什么不轨行为,就立即打入监牢,甚至满门抄斩,还要追究同党,全部扫灭。他的这一重大过错被其后继者所继承,并与被强化的宦官权力相结合,构成了明朝中期以后朝纲不
“致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小议朱元璋开国
作者:张中政  来源: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以史为鉴”。藉历史活动的评述来阐发自已的政治信念,达到警世和垂教后人的目的,是自孔子以降,在史学领域里形成的优良传统之一。《春秋》、《史记》和后来的《资治通鉴》等许多的史学名著,寓论于史,准古酌今,正名复礼,用端正“名分”的道德内涵,以匡正人们不符合礼制的思想行为,来调整和巩固封建等级社会的秩序。这些或许可以说就是孔子、司马迁等伟大史家的“经世致用”史观的直接体现吧!这种史观,无疑使历史对现实具有批判的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是指既可以批判,也可以变革。没有对不合理现实的批判,没有爱憎分明的
朱元璋的胥吏认知及洪武朝胥吏任情形
作者:王雪华  来源: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以制度规定来约束胥吏,对不法胥吏则严惩不贷。与其继承者相比,朱元璋在胥吏的管理尤其是在胥吏任者的升迁问题上要更为务实,或许缘于开国之际政治人才匮乏,他并未对胥吏任者的升迁加以遏止。洪武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