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明初朱元璋对北元的政策
作者:金元山 戴鸿义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武  朱元璋  军事征伐  积极防御  北元  形势  傅友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蒙古  政策 
描述:明皇朝建立之初,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然而北元的存在却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
试论朱元璋对湘西苗区的政策
作者:石邦彦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统治者  洪武  风俗习惯  朱元璋  湘西  苗民  政策  实录  宣慰司 
描述:朱元璋如何治理湘西苗区,笔者根据史书记载,作些探讨。一、笼络利用土司湘西苗区是西南夷的组成部分。汉代,统治者在这里就采用了“以蛮治蛮”的政策。到了南宋嘉泰年间,在湘西苗区的一些地区,选择有智勇为苗民
论朱元璋--兼评“让步政策论”
作者:郭厚安  来源:甘肃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至正  明初  朱元璋起义  皇觉寺  韩林儿  开国皇帝  郭子兴  黄册  明王朝  元末农民起义 
描述: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佃农家庭。元至正四年(1344年),皖北大饥疫,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贫苦无告的朱元璋只好入皇觉寺为僧。不久又因乏食而作了遊方僧,遍历光、固、汝、颍诸州,凡三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迫于形势,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从此开始积蓄力量,剪灭群雄,并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登上了皇帝宝座。朱元璋不仅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中心人物,是维持统治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论朱元璋治理南方各族的政策
作者:范植清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朝  洪武  多民族国家  明朝  朱元璋  治理  贵州  云南行省  广西  边疆民族地区 
描述: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和治理,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他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施政策略,政策措施,都很值得后世研究和借鉴。本文就其治理南方各族问题,作些探讨。
论朱元璋治理南方各族的政策
作者:范植清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同化  朱元璋  治理  酋长  贵州  民族地区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  民族矛盾  云南  礼乐教化 
描述:三朱元璋治理南方各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还要注重“文德以化远人”,“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使之“礼乐教化,同于中国(指中原。下同——笔者注)”。就是说要采取一些施“恩”予“惠”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以期达到民族同化,利于王朝中央治理的目的。这是朱元璋治理南方各族政策
论朱元璋对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
作者:陈梧桐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政治  军事打击  朱元璋  敌对势力  怀柔  蒙古  色目  华夏族  战争 
描述: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完成全国的统一,巩固明朝的统治,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政策,力图运用军事征服即所谓“以威服之”与政治怀柔即所谓“以德怀之”相结合的手段,来解决蒙古问题。本文拟就朱元璋这一
对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作者:沈士辈  来源:当代农村财经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安徽省明光市  农业补贴政策  个人见解  粮食安全  良种补贴  稳定增长机制  农机具购置补贴  现行财政  江淮分水岭 
描述: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三农”工作的加强,现行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安徽省明光市的实际,提出个人见解。一、现行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朱元璋的佛教思想及政策析论
作者:黄世福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佛教政策  佛教思想 
描述:的阐释,体现出其独特的佛教观。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朱元璋一方面对佛教采取怀柔、礼遇政策,另一方面是整顿和限制政策。朱元璋的一系列佛教政策,不仅对明代经济发展、中央集权政治强化、有明一代佛教政策的制定等产生影响,同时也加剧了佛教的衰微。
朱元璋惩治腐败的铁腕政策
作者:暂无 来源:公关世界(上半月)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朝初期  明太祖    惩治腐败  朱元璋  《明大诰》  腐败行为  政策 
描述:在古代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可渭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定了《明大诰》等律令,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洪武之治”的局面,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吏治清朗百余年。